市属公园今年蓄下两个昆明湖
绿意盎然的湿地、高低错落的坑塘坡地,这些公园里貌似普通的元素实际上却是集水“大海绵”。市公园管理中心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去年总量,达到36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近年来市属公园都进行了集水节水改造,今年陶然亭、颐和园、香山、动物园、紫竹院的6个节水项目也加入其中。湖面蓄水、绿地集水、路面渗水、植物节水,各公园利用各自优势,纷纷打造自己的生态综合“水系”。
颐和园近期修葺了年久失修的排水道,在台阶两侧及陡坡处安置了山石,用来缓冲水流与分流。那些山石堆砌时并不是“任性”而为,周围陪衬着迎春、沙地柏、平枝荀子等小灌木,与万寿山的整体景观效果浑然一体,在留下雨水的同时又减少了水土流失。借鉴古代科学的集水思想,为澹宁堂附近的10株古油松采取“集水法”,在树冠投影范围内覆盖直径20厘米左右的碎石,利用石头之间的缝隙组成渗水网络,提高了古树根部土壤的透气性。
在玉渊潭公园,除了大面积的河湖扮演了重要的“大肚汉”角色,沿湖绿地景区地形地势的堆造不仅有效收集雨水,还涵养水源,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回灌并加以利用。
在中山公园,仅古树下透水铺装改造就达2100平方米,除了采用透气垫层,还将普通的四方形的透水砖磨成倒梯形,加速雨水下渗。
据统计,近三年市属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90万平方米,其中透水铺装面积达57公顷,特别是绿地中的道路与疏散广场的“透水铺装率”更是实现全覆盖。甚至绿地内的裸露区域如树埯,公园也会通过增加碎木片、树皮、卵石等覆盖物,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为了增加可利用水源总量,市属公园还参与了城市再生水水网规划,将城市再生水水网接入公园,已经在陶然亭公园、北京动物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左颖)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