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完成石漠化治理12.4万亩
22.11.2017 07:55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去年这里一片光秃秃的,到处都是石头。这些三角枫是今年年初才栽植的。”文峰村村民李向岚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她家房前屋后原本光秃秃的山坡上,如今都种上了三角枫、青脆李等树种,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实,文峰村这片荒坡地的变化,只是巫山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于4月12日向重庆反馈督察意见时提出,“2015年,重庆市石漠化面积为1343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9%,潜在石漠化面积1307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6%,是全国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巫山林业局局长熊平介绍,巫山是重庆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土地面积达到81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4%;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884.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9.9%。
为此,巫山采取客土栽植、混交造林、精细管理等办法,综合实施石漠化治理。
机械整地 全面改善土壤条件
文峰村海拔1100米,紧靠长江。如今,从文峰公园俯瞰,文峰村一片绿水青山。但在石漠化治理之前,文峰村山石裸露,土地贫瘠,一些地方光秃秃的连草都不长。
巫山县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周厚林介绍,文峰村属重度石漠化区域,从2016年开始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县林业局为确保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质量,在治理过程中分别采用机械整地、爆破客土、砌鱼鳞坑、表土堆积整地等方式,大力推行泥浆蘸根、生根粉浸根、保水剂等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措施,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共完成造林3071亩。其中生态防护林1031亩,栽植三角枫、柏木等树种72551株;经济林2040亩,栽植巫山脆李73542株,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周厚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针对造林区域石漠化严重、土壤瘠薄等情况,巫山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采用锄头、钢钎、二锤等工具,实行爆破、空压钻探等措施挖大窝;根据不同的树种、规格及立地条件,采取不同份额的客土方式,统一用编织袋将腐殖土运至窝边,全面改善土壤条件。
巫峡镇党委副书记张可成介绍,如今,文峰村的千亩三角枫已经成活,并形成规模,距江边三四公里的山上层林尽染,不少游客自驾来到文峰村享受农家生活,文峰村已经成为巫山县城的“后花园”。
混交造林 快速恢复森林植被
同样是在巫峡镇,经过石漠化治理后,桂花村、梨早村的1万多亩生态林已成为县城周边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
周厚林介绍,该区域位于巫山县城东北、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距县城直线距离约2公里。在石漠化治理之前,该区域由于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在对该区域进行石漠化治理时,巫山采取大树与小苗、乔木与灌木、常绿树与落叶树、生态林与经济林等多种形式的混交,注重色泽、季相合理搭配,保障了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多种功能的发挥。
在该区域的1.2万亩树林中,其中生态林1万亩、经济林0.2万亩。生态林的树种为女贞、栾树和柏木等,共栽植各类苗木120余万株。
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竣工后,该区域被纳入城周生态保护重点管护范围,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护,对林木进行抚育,主要采取补植、松土、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目前,该区域生态林组成合理,长势良好,昔日荒山逐渐郁闭成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精细管理 促进苗木快速生长
巫山还投资400余万元,对县城东部、长江巫峡口第一层山脊背面的梨树垭流域、侯家湾流域、马家槽小流域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治理岩溶面积41.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8.4平方公里。
其中,在马家槽小流域实施封山育林20202亩,在梨树垭流域和侯家湾小流域实施人工造林2749.6亩,包括栽植巫山脆李2037亩、核桃712.6亩。
周厚林介绍,在该区域石漠化治理及植树造林中,推行保水剂、生根粉、铺(缠)膜保潮等技术措施:对建设区域全部铺设管道和打抗旱池,从长江、大宁河、水库引水灌溉保苗;大力推广施肥抚壮技术,促进苗木快速生长。
此外,巫山还建立了成效与资金支付挂钩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管护责任,承建单位按规定完成3年管护工作,安排专人进行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水抗旱、补植等抚育管护措施,经验收合格后,拨付相应工程款。
目前,巫山已完成石漠化治理12.4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0.3万亩,人工造林2.1万亩,完成资金投入3367.72万元。通过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巫山新增森林面积近1万亩;建成核桃干果基地0.8万亩,巫山脆李生产基地0.45万亩。
本文来源: 林业网
22.11.2017 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