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门角楼复建:传统气息再现

14.01.2016  09:22

  昨天,左安门角楼的复建工程已接近尾声,角楼外部已经全部竣工。

  角楼是古代城防设施之一,其全称是“城垣角箭楼”,图为左安门角楼历史资料图。

  角楼内部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饰粉刷。 实习生 何山摄

 

  记者 耿诺 孙杰

  左安门东,外城边角,青砖灰瓦,古朴庄重。近来路过左安门的人,难免抬眼观望一座雄踞在“”字形城郭东南角上、重生的角楼。目前,外城东南角楼已接近竣工。 本报记者昨日走进这座曾经见证过数百年风烟、在大约60年前泯灭如今又重生的角楼,见证这恢复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外廓格局的重要一步。

   坚持

  12厘米 从半块城砖复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有人在追问,外城东南角楼怎么样了?力主恢复东南角楼的王世仁,也数次进入公众视野。

  王世仁是谁?他曾经是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组中的一员。这个被称作“10人专家小组”的组织中,都是在古建文物保护界举足轻重的专家。此前,王世仁曾经在承德待了7年半,专门维修古建;1984年起,回到北京没两年的王世仁开始担任古建研究所所长。这些经历,使得他和一些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相比,对旧城有着更丰厚的感情。

  “落日下古城楼雄伟的剪影”——这句话,不止一次地出现在王世仁的笔下和口中。2011年,他和东城区的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东南角楼的旧址。

  退休闲暇,王世仁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带着老伴儿、带着皮尺,绕着胡同测量老院落。当看到旧址中半掩在渣土里的半块老城砖时,王世仁的眼睛瞬间一亮。弯腰、捡砖、掏尺、测量——12厘米。

  12厘米,就是一块老城砖的厚度。也决定了外城东南角楼的尺度。

  有了这个数据,王世仁开始做另外一件琐碎事儿——放大老照片、数城砖。

  5年过去,有些数字已经在老人的记忆中变淡,但他仍旧记得这12厘米,也仍旧记得41层这个数字——这是他拿着放大镜、整个人几乎趴在大照片上,一次一次数出来的数据。从地面到城墙最顶端,一共是41层砖。城砖厚度加上抹灰缝的厚度,城墙的高度就这样算了出来。

   妥协

  为保原样 原址北移10米

  “外城东南角楼,到了该复建的时候了。”终于,王世仁拿出了一套精细到厘米级的“原样”图纸,曾经在现实中湮灭的东南角楼,在蓝图中活了起来。

  东南角楼的“原样”什么样?它曾经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中出现过。其东、南两面各有二层三列共六个箭窗,西、北二面凸出城墙部分各有两层一列两个箭窗。21年后,这座角楼又进行了改建,城台向西、北扩大,角楼的西、北两面因不直接临城而取消了箭窗。1930年后,东南角楼倾圮,城台于1951年拆除,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

  从2011年到2015年,东南角楼复建的计划数次被提起,却又数次搁置——现今重新修葺的河道已经向北扩宽,如果要原址复建,则意味着角楼要向河中心伸进去10米。这对于经历过“7·21”特大暴雨的北京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建筑红线。

  进河道不成,王世仁开始琢磨北移的方案。北侧也有北侧的难处。当时,北侧有一些产权纷杂的平房院落,要复建角楼,就得拆掉一部分院落。几经波折后,一部分院落被拆掉,角楼才原样摆进去。

   守旧

  两万余城砖为角楼穿“古衣

  尽管施工围挡尚未拆掉,但古朴厚重的左安门角楼已屹立河边,静静地守卫着护城河。

  昨天,记者实地探访了即将竣工的左安门角楼。由于已通过预验收,整个工地只剩几名工人在进行内部装修。据了解。复建后的角楼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地上二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还有一层古建木结构角楼。城墙高6米4,角楼总高14米4。

  工程不算大,但难点在于如何尽可能恢复原貌?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角楼复建工程技术负责人李直向我们介绍,按照工序,工程先用混凝土浇筑出角楼结构。然后对外墙采用“包砌”工艺,给角楼“”上一层古朴的城砖“外衣”。站在墙边往上看,在一米来高的底部基石上,共有38层大样城砖,层层摞摞而起。“整个角楼用了25000块大样城砖。”这些城砖长宽高尺寸达480毫米×240毫米×120毫米,是专门从河北订制而来。李直说,60多名工人用了二十多天时间,才把城墙一点一点砌起来。

  对复建角楼,李直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图作业,尽量减小误差。

  为让城墙尽可能恢复原貌,对砖缝就必须十分讲究。工人严格遵照“一顺一丁”的传统组砌方式,让城砖长短错落分布,既产生了纹理美感,也让墙体结构更加坚实,“这个‘丁’其实起到拉结的作用,城砖的拉结点越多,城墙越结实。”李直说。砖与砖之间,是靠传统的麻刀灰黏合。这同样需要精确。李直说,按照设计,在确定城墙总高的前提下,根据砖的厚度,精确计算出每层灰料的厚度。

  传统工艺体现最明显的是城台之上的角楼和值房。特别是角楼,多为木质结构,顶部采用十字脊歇山顶,不同部件之间相互勾连,工艺十分复杂。在角楼面向东、南的方向,共有上下两排12个箭窗。

  角楼顶部的彩绘,也是需要精耕细作的部分。彩绘“起谱子”最关键,即如何设计彩绘。对照老图片,李直和设计方进行了几次商讨,才最终定下方案。彩绘完全是用画笔画上去的,使用的颜料也是传统矿物质颜料。

  比起老照片,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左安门角楼已不复当年的高大雄伟。但时隔近60年,角楼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仍为北京增添了一份传统的气息。

      (原标题:左安门角楼复建记)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