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机动车是京津冀主要污染源

07.11.2016  18:38

  持续超过三天的北京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昨天零时终于解除。事实上,这场雾霾不仅裹挟京津冀,更席卷东北,甚至远及安徽、江苏。昨晚环保部组织会商此次污染过程,指出工业和机动车是此次京津冀重污染主要来源。

  针对此次重污染范围广、程度深以及各地应急出现的问题,专家建议应建立区域性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强化联防联控,同时完善重污染应急措施。

  ■污染程度

  绵延1600公里波及东北华北华东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宫正宇介绍说,11月2日至6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出现大范围重污染过程。东北地区相继有1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最高值500,其中黑龙江哈尔滨市、绥化市和大庆市等3个城市AQI达到500的持续时长分别为14小时、23小时和24小时。哈尔滨市污染最为严重,11月4日的PM2.5浓度日均值和小时值分别达到704微克/立方米和1281微克/立方米,大庆市PM2.5浓度小时值也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5日,东北地区的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鞍山市PM2.5浓度小时值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重污染过程,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和山西等地,其中山西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4日下午,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达到PM2.5浓度峰值。5日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逐渐缓解,6日北京及周边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为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尚未消退的同时,东北地区重污染天气又卷土重来,从哈尔滨开始,沿哈大线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传输,直至山东半岛、江苏和安徽北部,波及6个省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个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

  ■分析原因

  工业和机动车是重污染主要来源

  参与会商的专家认为,这么大范围同时发生重污染天气,主要原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过大,这是内在原因,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要诱因。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介绍说,东北地区冬季发生的大范围极重污染天气过程已经连续出现了4年。此次东北、华东地区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始于11月3日至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和大庆一带,当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质燃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同时,污染气团的长距离传输,叠加本地的燃煤、工业和机动车排放贡献,是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多个城市出现重度甚至严重污染的原因,部分城市PM2.5浓度受污染气团传输的影响可能高达30%至50%。

  另外,对京津冀地区本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有机组分和硝酸盐仍是本次过程中PM2.5的主要组分,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各地逐渐启用燃煤采暖设施,在夜间近地面的高湿环境下,硫酸盐的二次转化加剧,对PM2.5的贡献有所加大。

  ■专家建议

  建区域性环境管理机构联防联控

  针对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柴发合提出,要着力提高冬季防控措施的针对性,特别要关注居民燃煤散烧、供暖设施起炉过程、秸秆露天焚烧等污染防控。

  他表示,目前环保部针对京津冀地区已经采取燃煤电厂全部实现超低排放、重污染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以确保北京及周边城市不会出现极重污染“爆表”现象。但其他地区缺乏重大减排措施支撑,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若不提前采取更加有力的应急管控措施,仍有出现“爆表”的可能。

  他还建议要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区域性的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厘清各地相互影响,切实落实责任,才能有效应对区域性重污染天气。

  柴发合还建议各地尽快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降低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门槛,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做到应急措施的有效减排。如遇到极重污染天气,要立即启动有效的管控措施,切实将污染峰值削减下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航)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