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降瑞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机制、举措

03.01.2017  13:0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思想教育、道德涵养、文化养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指导高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正处于多元思想激荡、多种观念竞争的前沿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思想阵地,始终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联系起来,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一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清问题、理清头绪,拟定计划、商定策略,打动受众、营造氛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熟练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中,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以中国梦为感召,从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际出发,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融入到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任和拥护。最重要的是研究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主导观念、主体精神。高校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如果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理论骨干不能正确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地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和枯竭。因此,要以坚定的信念、开阔的视野、不懈的探索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库,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解读和传承的新领域新境界。

二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学方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指南针,办学方向走上大道坦途,才能培养出人才和精品;办学方向如果走上了歪路邪路,只能培养出废材和毒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高等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当前,要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去,高校党委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夯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二,要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从创办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式高等教育、创办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型正规大学,中国共产党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继承和发扬这套教育体系的优良经验和光荣传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要以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教书育人的总战略,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规范治学理教的全过程,以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影响师生员工的言与行。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国的高等学校是在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裹挟下发端的,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主要目的是为了“不受人欺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开始探索和创立高等学府,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探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建设“亚洲的哈佛”“中国的剑桥”的呼声此起彼伏。这种罔顾中国国情的办学方向和思路是极为错误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和凸显中国的民族性和高等教育的自主性。要立足中国的广阔大地,面向中国的广大人民,走中国人自己探索形成的办学之路,培养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勇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争解决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自立于世界各民族优秀青年中的时代先锋和中华英才。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以东方的面孔、中国的底蕴、一流的办学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二、机制:构建大思政格局,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思政工作队伍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仍然有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职能保障仍然落后于形势,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仍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是党政齐抓共管,做好顶层设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行不行,抓好顶层设计是根本。要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和本次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精神要义,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出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则和办法,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中来通盘考量,载入行动计划、形成“路线图”,深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高校党委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立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掌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的党政领导班子要牢固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要管党,党管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政治方向、明确目标定位、加强督导检查、强化问责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无偏差、过程无死角,掌握主动权、筑牢生命线。

二是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度广、工作面多,不单是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工作职能,而且是各级党委政府、高校各个部门、所有高校教师的共同责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完善的体制机制。要在格局上形成一盘棋。高校内部的党政工作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直附属单位要着眼大局、勇于担当、明确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既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统一将思想政治工作嵌入日常的事业中去,又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领域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着着精妙,满盘皆活。要在工作上拧成一股绳。全校的党政干部、师生员工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添砖加瓦。各院系、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等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协同攻关、加强协调配合,共同营造健康向上、和谐友爱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三是突出受众导向,加强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受众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情感体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有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70、80后”居多的青年教师和“9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建强配齐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支年龄梯度合理、政治素质可靠、业务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切实将思政工作队伍的发展成长与教学科研骨干的发展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海外访学研修、校外挂职锻炼、集中教育培训等方式,让优秀的人才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的业绩,在为学校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通过换位思考、突出受众导向,动员师生员工一道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高校要充分借助老党员、老教授、老专家的重要力量,让优秀的离退休工作者成为传经送宝、传道授业的生力军;发挥学生党员和先进模范的朋辈教育作用,形成身边的思想政治工作小伙伴;构建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思政工作队伍,携手同行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举措:夯实“主渠道”、创新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绩效

习近平同志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是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就是抓住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牛鼻子”。当前,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龙头,协同推进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支撑学科所在的理论院系建设,以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彻底改变部分人眼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宣传鼓动、思想灌输、政治任务”等错误观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校的精品专业课;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形势政策,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理论成果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也要直面现实问题、剖析校园案例、回答学生诉求,用身边人、身边事的现身说法教育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要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是价值体系。近些年来,一些“舶来”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涌入国门,所谓的“价值中立”“普遍范式”在中国学术界流行开来。这种状况不仅使得中国的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成为国外概念的试验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以外为尊、以洋为师的困局。当前,高等教育界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正本清源、推动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民族自信和学术自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客观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削足适履、委曲求全,用中国的尺子丈量和比较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结合学校的校训校情、办学宗旨、历史传承,讲清楚学校的源与流;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风景、建筑、雕塑等校园场馆和人文景观的育人功能,说明白学校的术与道;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和优秀校园文化展映、比赛活动,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思想的涵养、感受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重新构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时空环境,也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善用互联网、借助新技术,采集、整理、推送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以即时互动、实时影响、随时调整的方式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开展平等对话、提升教育效果。同时,要积极发挥校园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引导作用,有目的地发起思想政治工作话题,提出并解答问题,引导师生员工在新媒体环境下“点赞”“转发”“评论”“亮表情”“晒心情”,通过同频共振、心灵共鸣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原文刊于《北京教育·德育》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