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环境文化周火热来袭白岩松、春妮荣聘第五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

06.06.2017  10:57

  6月1日下午,由北京市环保局、市委宣传部等1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北京环境文化周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徐春妮被聘任为第五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

  本届环境文化周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洁空气  为美丽北京加油”。从6月1日到7日,主办方将陆续推出“环保谣言的十张‘画皮’”、第二届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环境日主题徒步大会、“V蓝北京——我的环保日记”等16项线上、线下公众参与活动,全市各区和38家环境教育基地也将结合本届环境文化周的主题,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市民可以登录京环之声网站,@京环之声微博或关注京环之声微信,了解活动详情,参与相关活动。

  据了解,北京环境文化周是我市长期开展的“清洁空气 为美丽北京加油”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于2014年,此后固定于每年的6月1日至7日举办,旨在提高公众环保素养,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形成环保合力。与前三届相比,本届环境文化周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上都有进一步创新。

  亮点一:在内容设计上,更加突出具体的认知引导和行为引导。如发布的“环保谣言的十张‘画皮’”,在为公众辟谣解惑的同时,又通过梳理、总结环保谣言特征,教给公众辨识谣言的方法。推出的“绿商——个人绿色生活指数”测试,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来测试个人绿色生活指数,既包括对以往环保谣言的识别能力的测评,也包括在去年征集评选的“十大环保陋习”基础上的绿色行为引导。知名主持人白岩松、春妮在现场被聘任为第五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他们表示将从自身做起,节能减排,绿色生活,并充分发挥环保大使的传播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传递环保正能量。

  亮点二:在活动形式上,更加突出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据了解,环境文化周期间,主办方将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推出一系列集参与性与互动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主题音乐会、首都大学生资源环境论坛、中小学生演讲比赛、第二届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等,以及环保科普动画片《P在囧途》续集之《决战尾气之巅》,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青少年朋友主动参与、学习和分享。此外,面向环保志愿者和市民,6月5日上午,还将分别在天坛公园和通州大运河公园,举办环境日主题徒步大会和骑行活动。通过举办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更多公众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传递环保公益力量。

  亮点三:在宣传推广上,更加注重宣传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如“V蓝北京——我的环保日记”、摄影大赛、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清洁空气   我是专家”环保知识手机竞答等活动,都将贯穿全年。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境日和北京环境文化周这一宣传契机,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的社会氛围,相关活动内容将在中国环境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等多家新闻媒体,以及“环保北京”微联盟、京环之声网站、微博、微信和网易、腾讯、新浪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媒体宣传报道,环境日主题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也将全城同放。

  第四届北京环境文化周开幕式暨第二届

  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首场展演活动议程

  一、活动时间

  6月1日(星期四)14:00—15:30

  二、活动地点

  中华世纪坛剧场(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

  三、活动议程

  主持人:首届北京环保公益大使、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聂一菁

  (一)文化周情况介绍

  (二)启动第四届北京环境文化周

  (三)发布环保谣言的十张“画皮

  (四)发布“绿商——个人绿色生活指数”测试

  (五)发布动画片《P在囧途》续集之《决战尾气之巅

  (六)发布环保rap歌曲

  (七)发布十大绿色环保微信公众号

  (八)为第三批环境教育基地授牌(13家)

  (九)聘任2017年环保公益大使

  (十)环保儿童节目展演

  第四届北京环境文化周新闻素材

  北京绿色传播联盟与您一起揭开

  环保谣言的十张“画皮

  “雾霾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汽车尾气比雾霾天空气干净10倍?”“‘煤改气’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这些谣言比重污染天气还要更大范围地笼罩在全国各地,随着社交网络的传播,谣言已然难以止于智者。

  环保谣言变化万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北京绿色传播联盟(北京市环保联合会、首都互联网协会、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梳理出十类传播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环保谣言,总结特征、剖析真相、寻找对策,不仅释疑解惑,还要揭露环保谣言的“画皮”,带领大家一起练就识别谣言的火眼金睛。针对每一类谣言及“画皮”,清博大数据基于全网搜索结果计算出相应的“魅惑指数”,提供了较为形象的参考。

  画皮一:骇人听闻    魅惑指数★★★★★

  案例:北京因雾霾严重污染,空气中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将导致药物失去作用。

  剖析:此类谣言借助公众对雾霾问题的高度关注,利用骇人听闻的说辞,曲解原意,吸引眼球,误导公众想象,制造社会恐慌,进而引发更广泛的谣言传播。该谣言肇始于包括拉尔森在内的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的4位研究者在《Microbiome(微生物)》期刊发表的论文《人、动物和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结构与多样性(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研究中提到,从北京一次雾霾天的14份空气样本中检测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但是,拉尔森在后期接受采访时指出,耐药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能否影响人体,要看很多条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科主任医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波教授介绍,雾霾对人类健康是有危害的,比如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雾霾造成耐药性细菌或耐药性基因的流行,“耐药性基因环境中一直有,并不是因为有霾才有耐药性基因。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查看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小道消息”,再查看一下权威媒体是否有相关报道。

  画皮二:假借权威  魅惑指数★★★★☆

  案例:市政府通知飞机洒药治白蛾需躲避。

  剖析:此类谣言假借政府、专家等权威的公信力,编造所谓的“内部消息”、“专家表示”,以此提升谣言的说服力、迷惑性。对此,北京市林业保护站表示,北京市进行的飞机撒药属防治林业病虫害工作,撒药地点离居民区很远,飞防药剂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人畜无害,而且北京飞防林业病虫害工作进行了近40年,不用躲避。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通过首都之窗或12345热线等权威渠道咨询。

  画皮三:貌似专业  魅惑指数★★★★★

  案例:网上曾流传一段汽车尾气测试视频,测试者头戴防毒面具,手持空气质量检测仪到尾气排放口测试,PM2.5数值从接近500降到了48,于是声称“汽车尾气比雾霾天的空气要干净10倍” 。

  剖析:环保问题科学性、专业性强,普通公众了解不多。一些谣言就以貌似专业的“画皮”招摇过市,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实,汽车尾气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态污染物,对PM2.5的贡献主要是二次污染转化,这是手持式PM2.5检测仪检测不出来的,更不用说这种检测仪的准确性还尚待验证。根据目前的科学共识,PM2.5大部分是通过二次转化生成的,在北京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PM2.5的年均贡献在30%左右,非采暖季要占到40%。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考虑一下实验人员是否专业权威、实验条件是否严谨、发布渠道是否正规。

  画皮四:不明觉厉  魅惑指数★★★★☆

  案例:因为雾霾里存在硫酸铵才发布红色预警。

  剖析:此类谣言生搬硬套一些感觉十分“高大上”的专业词汇,牵强附会,逻辑混乱,以此蒙蔽不明就里的普通公众。该谣言关联伦敦致命酸性大雾,危言耸听,其实,伦敦雾致命元凶为高浓度二氧化硫,硫酸铵虽有害健康但急性毒性不大。而且,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红色预警的启动条件为,预测连续4天及以上出现重度污染,其中2天达到严重污染;或单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500及以上,且将持续1天及以上时。硫酸铵不是发布红色预警的标准。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考虑一下信息来源渠道是否权威,再查看一下相关权威机构是否发布此信息。

  画皮五:夸大其词     魅惑指数★★★☆☆

  案例:“煤改气”是造成北京地区“丰富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

  剖析:此类谣言忽略了量的比较直接得出结论,言过其实,夸大了事物原有的影响程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按照我国当前的天然气消耗量计算,假如每年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气态水全部转化成液态水,平摊在全国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估算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液态水的厚度仅占大气中可降水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影响微乎其微。又如,有文章称我国每年进口1000多万吨石油焦,“石油焦”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其实,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耗结构中远超过60%,而石油焦使用量少很多。从目前统计的200多万吨进口高硫石油焦来看,二氧化硫排放量应不足10万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0.5%。再如,有人称“内蒙风力发电场和三北防护林使北方风力衰减,这导致了京津冀雾霾严重,雾霾无法被吹散”。丹麦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电场对下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的地面风速有明显影响,但超过100公里之外,影响可忽略不计。以北京为例,北京距离内蒙古400多公里,距离张家口约200公里。所以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不会对北京地区风速产生显著影响。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考虑一下信息发布者及传播者是否是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再查看有没有权威专业的报道。

  画皮六:一概而论  魅惑指数★★★★☆

  案例:有人吐槽,北京有一次国庆黄金周期间车少但又有雾霾,不是说机动车是雾霾元凶吗?还有一种情况,采暖季都结束了雾霾又来了,不是说燃煤是空气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吗?

  剖析:实际上,雾霾成因错综复杂,高污染排放是内因,不利气象条件是外因,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是动因。在内因中,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排放,以及区域传输,对雾霾产生的贡献,因季节、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或变化。北京发布过PM2.5源解析结果,但这是基于当时1年以上监测数据的结论,和每一次空气重污染的成因可能又是不同的。至于哪种因素扮演大气污染首因的角色,一定要有前提条件和限定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可能犯盲人摸象、张冠李戴或刻舟求剑的错误。

  应对:尊重客观事实,关注每次空气重污染期间的权威专家解读和权威媒体报道,了解空气重污染的成因。

  画皮七:感官误导  魅惑指数★★★★☆

  案例:北京空气质量在逐步恶化?

  剖析:此类谣言局限于一时的感官体验,也可能基于“近因效应”的误导,缺乏对环境问题的系统比较和客观评判。近几年北京采暖季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不大,但从全年来看,北京重污染天还是在逐年减少。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重污染天比2015年减少7天。联合国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历程:1998-2013年》评估报告显示:1998至2013年,北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78%、24%和43%,15年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此外,美国NASA等国际机构的监测数据也支持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趋势。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确认一下主观感受是否反映客观事实,传言是否有权威数据支撑和权威报道。

  画皮八:情绪诱导  魅惑指数★★★★☆

  案例:儿童吸入肺里的雾霾比大人多。

  剖析:协和医院儿科万伟琳副教授表示,儿童与成人的肺结构相似,且肺活量低于成人,所以不存在吸入粉尘多于成人的说法。此类谣言利用公众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焦虑心理,肆意编造、夸大雾霾影响健康的各类歪理邪说,撩拨、误导公众情绪。情绪就是谣言传播的助推器,促使谣言得到强有力的扩散传播。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考虑一下信息发布者及传播者是否是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再查看有没有权威专业的报道。

  画皮九:利益诱惑    魅惑指数★★★★★

  案例:机动车污染不是北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政府的各项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只是增加了市民的出行负担。

  剖析:此类谣言以立场得出结论,对同一利益群体有较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治理城市污染一定要依靠综合举措,“综合举措背后就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谁、不控制谁,就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从而由于所站的利益角度不同,就引发了对一个清楚的、客观的污染成因,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甚至有些有意的歪曲,就带来一些混乱”。2014年,北京市在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权威部门的指导下,完成了PM2.5源解析工作。研究表明,机动车对北京PM2.5的年均贡献在30%左右,在本地污染源中居于首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燃煤使用量的大幅缩减、二氧化硫浓度的迅猛下降,机动车污染对北京PM2.5的“贡献”相对还可能保持较高甚至更高的比例。采取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可能给一部分有车族带来不便,他们为了北京更好的空气质量,为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共同收获清洁空气做出了贡献,同时可能也牺牲了部分个人利益,这本身值得赞扬和鼓励。但某些谣言正是利用了这种利益牺牲的心理,夸大“个体权利”和“牺牲”,无视公共利益和义务,歪曲事实,在误导科学认知的同时,也抹杀了奉献者应有的高尚价值。

  应对:暂勿直接转发扩散,先考虑一下信息发布者及传播者是否是本专业领域的权威,再查看有没有权威专业的报道。

  画皮十:传播变异  魅惑指数★★★☆☆

  案例:媒体援引中科院某研究者一份北京PM2.5污染源解析的报告说,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率仅为4%。

  剖析:其实,原论文除了提到汽车尾气直接排放的PM2.5粒子占4%,还提到二次无机气溶胶对北京PM2.5的贡献是26%,而汽车尾气贡献了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很大一部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如果以原论文的原始数据为基础,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总值达到24.5%。此类谣言本不是故意产生,但是由于在发布或传播过程中被误读,以至于发生传播变异,“变脸”为真假难辨的谣言。还有一些在学术层面没有被验证的观点,更不用说在科学界有什么共识,但通过各类媒体大量传播,之后也会引起很多误解。

  应对: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科学家和媒体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媒体要提高自身环保素养,能够把科学家讲的话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科学家也要在做研究的同时,学会跟公众对话。

  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家、媒体特别是我们普通公众能够共同抵制环保谣言,在发布或传播之前,多一份警惕、多一点思考、多一步查证,就能够撕开“画皮”、粉碎谣言,促进舆论环境的“天朗气清”,从而助力自然环境治理,最终找回绿水青山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