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覆满家园:78岁老人刘增的治沙故事

19.12.2016  10:38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青山乡月儿泉行政村赵记塘自然村,过去生态环境恶劣,曾饱受沙漠之害。如今,这里被一片片树林环抱,冬日干硬的风扫过村子的时候,已无法带起沙尘。

月儿泉村沙漠变绿洲(图片由盐池县环林局提供)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青山乡月儿泉行政村赵记塘自然村,过去生态环境恶劣,曾饱受沙漠之害。如今,这里被一片片树林环抱,冬日干硬的风扫过村子的时候,已无法带起沙尘。
  12月12日,宁夏新闻网记者一行来到赵记塘村,找寻和沙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护林员刘增老人,听说这位党龄已经53年的老人,曾亲身经历过赵记塘村几代人与沙漠顽强抗争的岁月。

  在一排停放着几辆农用运输车的房屋前,我们见到了78岁的刘增——盐池县哈巴湖管理局护林员。
   漫天黄沙是童年唯一的记忆
  刘增一边拄着拐杖,一边掀起门帘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前段日子骑电动三轮车赶羊,不小心把腿给摔了”,面对我们的疑问,老人很快解释。围坐在刘增老人家的火炉旁,老人向我们讲述起他誓将沙漠变绿海的治沙故事。
  在刘增童年所有的记忆里,漫天的黄沙是唯一的色调。
  上个世纪60年代,赵记塘村只住着6户人家,由于黄沙肆虐,为给流沙让路,家家户户不筑院墙,偶有晚归的醉酒者,稀里糊涂顺着沙梁走上房顶,常常一脚踏空从房顶掉下来,轻者受伤,重者甚至致残和身亡。村子四周被一座座明沙丘包围着,寸草不生。“地里种上粮食,刚露头的嫩苗,长在高处的被风刮走了,长在低处的被沙埋了。一年种上三五茬,一亩地产个七八十斤粮,一年到头全给沙子打工了。”刘增说。
  “被沙子包围的日子看不到指望,陆续有4户人家搬离了赵记塘村”,但性格倔强的刘增选择留了下来。“我就是想,不能再被沙子欺负下去,该为赵记塘村寻个出路了”。
   沙窝种树是一生最重要的决定
  35岁那年,刘增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种树。“不是沙进人退,就是人进沙退。沙子不治不行。”刘增扛起铁锹,在家门口种下了第一棵树。
  “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沙窝子里还能栽活树。”刘增说,第一年栽下的树没熬过开春就全死了 。第二年,刘增用卖羊的钱买来树苗继续种。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刘增带领乡亲们沿着田埂用沙柳压风障,再在风障边上种上树苗,这沙障便成了一道保护树苗的篱笆墙。尽管如此,大部分树苗还是没能成活。
  第三年春天,刘增惊喜地看到,沙丘上为数不多的几颗杨树露出了鲜绿的嫩芽…… “沙窝子里也能栽活树”,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那些搬走的人家发现外面日子也不好过,又纷纷回到了赵记塘村。
  成活的树苗给了刘增莫大信心和勇气。1979年,刘增自掏腰包,买了6车杨树苗,带人挖坑、栽种、饮水。往往一场风沙过后,部分树苗被连根拔起,不服输的赵记塘村人就再挖再种。一年又一年,不少树木存活了下来。种在农田周边的树成活后,阻挡了部分沙子对农田的侵蚀,降低了风速,地里庄稼亩产也从之前的七八十斤增加到二三百斤。
   一生逐梦让绿色覆盖家园
  上世纪80年代,赵记塘村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风吹沙移的状况。国家实行封山禁牧之后,沙丘上的植被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到了夏天,曾经黄沙漫天的赵记塘村绿了。
  执着和沙漠作斗争的刘增渐渐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领头羊”,他被大家伙推举为生产队长,又当上了村干部,继续带领大家植树造林。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刘增和村民们又在村子里打出来6眼水井,开拓了110多亩水浇地,现在人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赵记塘村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床的荣誉证书记载着老人一生的绿色记忆
  讲完了治沙的故事,老人从屋里拿出了一袋子“荣誉证书”,全部是防沙治沙得到的荣誉。当问到他最看重哪个荣誉时,刘增老汉只是摆摆手,一个劲地说:“都是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绿化祖国,绿化村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村子绿了,出去打工的人都想回来种地啦。每到夏天看着这漫山遍野绿油油的,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觉得这辈子给乡亲们算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种了一辈子的树,斗了一辈子的沙,护了一辈子的林,刘增老人心中的绿色梦想终于实现了。(记者 王小梅 徐静 张玉婷 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