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抗战老兵张占福:背着大刀传情报 烟袋锅子退敌兵

24.08.2015  19:08

图为91岁抗战老兵张占福保存的军衔、军章等。(摄影:韩红霞)

图为91岁抗战老兵张占福(摄影:韩红霞)

  中新北京网8月24日电 (韩红霞 曾鼐)绕碉堡、过据点儿、穿越封锁线送信件……自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占福,忆起往事,91岁的他思维依然清晰。近日,记者走进这位抗战老兵的生活,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烽火岁月。

   背着大刀传情报 左腿子弹留终身

  走进北京延庆县兴运嘉园小区,一身戎装的黑白照摆在电视柜上,尽显屋主人年轻时的英俊飒爽。

  生于1924年的张占福,是山西代县人。小时候因家贫,7岁起就给地主放牧。1937年卢沟桥事变2个月后,由于代县“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张占福的家便遭到了日军的轰炸。随后,日军在附近修碉堡、建据点,经常到村子里烧杀抢掠。

  1941年,华北日军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张占福,毅然参加了当地地方抗日武装。凭着“年纪小、地形熟、身份不容易引人注意”的优势,机灵敏捷的张占福很快成为一名交通员。

  1942年2月,张占福正式参军,成为崞代支队的一名通信兵,一直战斗到1945年7月。在张占福参军前后的那段时间,在日军的封锁下,八路军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大部队多数化整为零,“情报传递”的任务尤为重要。

  作为通信兵的张占福,一把大刀是仅有的防身武器,但凭着独有的机智,几次遭遇鬼子都化险为夷。

  一天,张占福骑马送信,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与一小队鬼子相遇,情急之下,他从怀里掏出烟袋锅,猛地扔了出去,在敌人误以为是手榴弹都卧倒躲避之时,他一猛子钻进旁边的高粱地里,甩掉了鬼子。

  “天天打,跟鬼子接火是常事儿,受伤也在所难免”。一次,部队遭到敌人的伏击,张占福跟战友们在房顶上同敌人展开生死肉搏。幸运的是,凭借他多年在外闯荡练就的一副好身手,边打边撤,最终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但这次战斗,张占福的右手食指被刺刀划伤,凸起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他腿上至今也还有未取出的子弹。在一场与敌人的搏斗中,张占福的腿被子弹打穿了,他忍痛藏到庄稼地里,用双手支撑身体一点点爬出去,幸好被一名老乡发现,救回家中养伤。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曾受伤的部位再次受伤,腿骨里的子弹至今未能取出,天阴下雨时腿部都会隐隐作痛。也因为这处伤,本已报名的他没能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后来依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他被评定为“残疾军人”。

   军衔保存数十年 不舍得花残疾军人津贴

  退役后的张占福,曾先后在东北三个农场工作过,1985年他从北京市延庆监狱离休。数次的调动、搬家,在奔波的生活中,一批战争年代的老物件仍被悉心珍藏着。

  张占福的老伴儿从一个布包里,小心翼翼地翻出了军功章、军衔、肩章等,一个大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寥寥几字,见证了老人曾经历过的光辉篇章。

  91岁高龄的张占福,如今已疾病缠身,因白内障失明的眼睛,脑血栓留下的手抖后遗症,咳嗽气喘,牙齿脱落。而对于政府每年发放的残疾军人津贴,他却不舍得花。

  张占福的子女告诉记者,老人在过年的时候,都要把家里所有人叫到一起,每人分发一份自己的残疾军人津贴,并一遍遍叮嘱他们:“这钱不是给你们花的,是让你们记住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钱拿到手里,真的压箱底儿,从来不敢动”,张占福的女儿说。

  在张占福的长子张苏亚看来,老人给整个家庭留下了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在张苏亚的成长中,父亲经常用革命战争年代的事例教育兄弟姐妹,要艰苦朴素、勤奋努力、自力更生,在子女当兵就业等方面从不插手过问。“就是要求我们不许攀比、不图吃穿、不追求当官、享乐。

  而孙辈们的自豪更是毫不掩饰。一提起爷爷,他们总是这样和别人介绍,“我爷爷是打过鬼子的老八路!”(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