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一年涌进百万游客
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密云古北水镇将北方的青山绿水、长城古镇与“江南水乡”的特色相融合,吸引中外游客竞相游览。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3天,收入1万元!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民俗户蔡兰侠的清明小长假经营账单,让记者大吃一惊。
“我这还不算多的,”蔡大姐笑着说,每逢节假日,村里215个民俗客栈个个爆满,家家生意都很红火。光去年一年,村里接待的游客就有14万人次,平均每个民俗户都有八九万元的纯收入。
司马台村位于密云深山,距离北京城区约130公里。这么偏僻的小山村如何能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日前,记者走进古北口镇,一窥深山旅游热背后的奥秘。
大项目带火一条沟
出京城,走京承高速直至24出口,就到了密云县古北口镇的汤河沟域。路边,“古北水镇”的醒目标牌随处可见。
“古北水镇2010年落户密云县,就建在司马台村,去年开始正式运营。”密云县古北口镇旅游办负责人介绍,这座占地9平方公里的综合旅游项目,将山水、长城、古镇、水乡融为一体,有“北方乌镇”之称,去年头一年运营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占全县景区综合收入的“半壁江山”。
徜徉在古北水镇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佛把人带进了江南水乡。同时,这里还有长城书院、古北镖局、梨园客栈等典型的边塞特色民居,原汁原味展示着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
“古北水镇一开张,游客数量就呼啦呼啦往上涨。”这位镇旅游办的负责人介绍,水镇落户前,司马台村所在汤河沟域虽然有司马台长城、紫海香堤薰衣草庄园两大著名旅游景点,但沟域旅游一直不温不火,年接待游客量仅为25万人次。去年水镇正式营业后,汤河沟域年接待游客一下子激增到100多万人次。
不仅是汤河沟这条小沟域,在古北水镇的带动下,密云东北部最大旅游沟域——司马台雾灵山沟域去年游客量也增加了1倍多,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15亿元。
深山民俗户有了稳定客源
游客大老远来了,很多有吃饭、住宿的需求。距离景区不到2公里的司马台新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稳定客源。
司马台新村坐落在一片苍翠的群山脚下,家家户户都是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门楼上挂着“花田河畔”、“春满园”、“老李客栈”等醒目招牌。正值芳菲四月,户户门前繁花似锦,煞是好看。
“古北水镇建设,占了我们村的地,老村拆了,现在全村500多户,住的都是新盖的小别墅。”村党支部书记吕大如说,新村建设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今后民俗旅游的发展需求,不管多大户型,都尽可能多预留了客房。
46岁的蔡兰侠邀记者参观她家的民俗客栈,170平方米的大宅子,楼上楼下5间卧室,自己住一间,剩余全作客房,布置雅致、整洁,不输城里的三星级宾馆。
前阵子清明小长假,蔡大姐家天天宾客盈门,爱人、孩子一起上阵,每天都要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这几天刚消停下来,“五一”小长假说话又要来,“好几个老顾客来电话,让给预留房间。”
从春节到腊月,司马台村几乎没有游客断档的时候。蔡大姐算了算,去年一年,仅她家的民俗客栈经营纯收入就有15万元,“比从前打工可是翻了十几番。”
挣着钱了,蔡大姐的腰板也硬气了。就在去年11月份,从没出过北京城的她还和村里几个姐妹坐飞机去了一趟海南,“咱也出去见见世面”。
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
守着古北水镇,客源自然不用发愁。但密云县旅游部门还有更长远的考虑,“要真正留得住客人,还得把民俗旅游的档次提升上来。”县政府提出“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将民俗游服务标准向酒店看齐。
在司马台村,记者走访了几户民俗户,发现各家的床单、被罩都是统一的白色,床单上还印着“密云旅游”的醒目字样。
“我们这儿床单、被罩都是一客一换,跟城里的宾馆一样。”吕大如介绍,村里成立了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215户民俗户的床上用品由专业合作社统一配送、清洗。各民俗户客房的家具摆设,甚至窗帘、装饰画、灯具等,由专业合作社统一配发;收费标准也由合作社统一制定。
“合作社就好比酒店的大堂,各户就是接待客房,服务标准和价格都是统一的,不会出现拉客等恶性竞争。”吕大如说,因为服务跟得上,村里的回头客特多,“老客带新客,像滚雪球一样,知道我们村的人越来越多。”
镇旅游部门还开设了厨艺、礼仪、食品安全等培训,过去只知道和庄稼地打交道的农户们,很多都获得了烹饪等专业等级证书。
不仅是司马台新村,据初步估算,古北水镇呈现的蝴蝶效应,已带火了古北口村、河西村等附近七里八村700多户民俗户,以及蟠龙山长城等10多家景点景区。大项目带动,密云深山旅游方兴未艾。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