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武陵山区特困地区见闻 扶贫要念好“山”字经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高山连绵,沟壑纵横,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山区群众长期守着大山受穷。然而记者最近在这一区域的贵州省部分扶贫开发重点县采访了解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做活“山”字文章,贫困山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过,一些农民有欢喜的同时也有期盼。
“靠山吃山”巧在依山就势
走进地处武陵山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乡中界村,最显眼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木上挂满了藤条,细小的水管网络式交错其间,时不时喷出水雾。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藤条是有药中“仙草”之称的铁皮石斛。山脚下则是一排排大棚,棚内的名贵中药材白芨长势喜人。
“空中挂仙果,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冯建新对记者说,在外人看来,这是贵州常见的山林和坡岭,可对当地村民来说,这就是可以依山就势、“靠山吃山”的“大靠山”。
两年前,沿河县引进了冯建新的公司并与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中界乡打造“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果农发展中药材。目前,基地已流转林地1500亩,建成大棚136个,栽培铁皮石斛500亩、白芨300亩,平均亩产值超过10万元。基地每年季节性用工近5000人次,当地农民仅务工收入一项,一年就可增收120多万元。
与中界村相邻的沿河县沙子镇南庄村,满山的李子树生机盎然。“沙子空心李”种植大户田太平承包了50亩坡地,每年果子供不应求,一年的纯收入有 50万元。他说,政府部门引导农民经过多年培育出的“沙子空心李”仅沙子镇就有2万亩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李子树,两万多农民从中受益。
“靠山吃山”重在产业精准
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曾是武陵山区的一个一类贫困乡镇,地处偏僻,人多地少,怪石嶙峋,当地人自嘲“盘石镇扶贫开发坚如磐石”。近年来,松桃县把大面积种草养畜作为加快山区脱贫的路子,并引进一家大型牧业公司在盘石镇建设“种羊繁育示范基地”,成功繁育出“贵州努比亚山羊”品种,在推广过程中,逐步探索“10+1”产业扶贫模式,即对农村贫困户采取每户补贴扶贫项目资金2万元,饲养母羊10只、公羊1只。
松桃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郎永祥算了一笔账:以每户饲养母羊10只、公羊1只测算,如果每年繁殖二代种养20只、商品羊20只,按照公司回收均价每只1500元,一户养殖户可收入6万元,除去饲养成本,利润有4万元左右。按照“10+1”模式,松桃计划今年在全县培育2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1万户成员,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
盘石镇十八箭村村民石春光正赶着一群羊在公路边放养。他说,去年3月,在政府扶贫项目资金的补助下,他从公司购买了20只努比亚山羊,现已发展到32只,有的已可以出栏,但他想发展到100只后再卖给公司,希望可以多赚一些钱。
“靠山吃山”盼在市场开拓
走进石阡县重点打造的“龙塘镇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犹如置身“茶海”,片片茶林随山势绵延不断。龙塘镇神仙庙村种茶大户梁友仁自春茶开采后一直忙不开身,“现在一天要请40多个人来采茶,工资低了还请不到。”梁友仁说,今年气候较好,他经营的500亩茶园收成不错。
近年来,石阡县重点帮扶园区内的农户壮大茶产业。梁友仁是一位返乡农民工,2007年返乡时,正赶上政府扶持茶产业,他把积攒的积蓄投入到承包茶园上。他说,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政府的帮扶政策,仅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他就贷到了4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
当地一些种茶大户说,一个扶贫产业发展如何,取决于农户、政府、市场的“三个积极性”,“三个积极性”结合得好,产业就有好前景,反之则困难重重。现在大伙担心生产规模上去了,市场销路“不保险”。
石阡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静霞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已投产茶园茶产业产值预计可达到10亿元,茶农每亩茶收入平均可达到5200元,而在重点茶区可达上万元。当前,要重视解决“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重生产投入轻市场开拓”问题,在产业扶贫上,仍需着力推动农户、政府、市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让扶贫产业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