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中国:第10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
2014年11月30日,第10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无边界景观”,旨在促进风景园林行业与其他专业之间跨界合作交流,引发行业内对固有风景园林设计模式的反思,促使设计师们将目光聚焦于统合现代设计领域里的多元化特征,找寻人、地、自然高度“无界”的共生关系,进而形成风景园林学和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无界”融合,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新需求,合多专业、多领域之力,共同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整个论坛为期一天。来自风景园林及建筑、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各北京高校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其中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的11位研究生嘉宾为论坛带来精彩的报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李雄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教授。
王向荣副院长充满关切和鼓励的开幕词拉开了本次学术论坛的序幕。此后,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位同学分别进行演讲。第一份报告为清华大学景观系廖凌云同学带来的《保护地社区共管机制探究》,她介绍了保护区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及风景名胜区内及周边的社区公众参与保护管理模式。接下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卢文龙同学带来《艺术介入空间》演讲,提出风景园林设计中除了科学性,还需要艺术性来进行景观装饰并带来美的空间感受。北京建筑大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王宏侠同学在《景观都市主义下城市景观复地的再造》演讲中,结合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探索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那然同学带来题为《城市设计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沙漠化地区可持续景观与城市设计案例分享》演讲,展示了如何从场地实际问题、挑战与机遇出发,发展自己的设计概念,并提出远期城市发展策略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策略。上午最后的发言嘉宾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李方正同学,他在《基于山水资源保护的城市绿道系统构建方法理论探讨》演讲中,从目前我国山水城市建设的角度,介绍适宜于山水资源保护的绿道要素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如何结合主题确立绿道网络布局,如何进行城市绿道系统构建的方法和相关理论。随后,在与观众互动的沙龙环节中,结束了上午的论坛部分。
在下午的论坛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吕回同学首先带来题为《长城––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防灾景观规划设计》的发言,介绍了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二等奖获奖作品的构思创作与方案内容。这一作品传达了对当地藏民传统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尊重,启发设计师们展开新的设计思考模式。此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冯艺佳同学带来《无边界的城市与山林––我国近郊城市山地森林公园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演讲,以生动的案例诠释了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维同学的《涨落之间––应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现象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从水文、地域文化、市民需求、植物景观为基础,提出一系列具有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消落带景观设计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郭维同学在他的《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详细讲解了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设计规范与城市总规,呼吁设计中应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李立同学则在《低碳视角下的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以北京市房山区南水北调绿道工程项目为例》演讲中,展示了南水北调绿道的建设项目案例。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余洁燕同学带来《水往低处流––德国维尔兹堡校园雨洪管理设计》演讲,通过量化直观的数据与图纸展现了雨洪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纵性。几位同学不同主题的发言各具特点,使听众获益匪浅。发言过后,同学们踊跃提问,针对风景园林行业热点问题与嘉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积极的互动进一步延伸了学术交流的宽度。在气氛热烈的沙龙中,本届论坛圆满地落下帷幕。
各高校的研究生们在本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论坛中共聚一堂,对“无边界景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论坛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学子提供对行业建设建言献策的良好平台,更将对学科教育领域的规范、人才队伍的整合、行业共识的形成等产生重要的推动力,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A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