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让老年人在家里享受养老服务
千龙网北京1月15日讯(记者 马文娟)1月15日下午,北京市民政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表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民政部门将强化“兜底线”的职能,把更多的权力向社会开放,发挥社会力量在居家养老等方面的优势。
养老照料中心辐射居家养老
李万钧说,在分析了北京养老工作形式和老年人结构和需求的基础上,要优先建设城区的养老照料中心。
“过去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建了一些小餐桌,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在社区的养老设施,但是既没有规模,也不规范,发挥作用有限。现在老年人第一需要还是在家,在社区,没有办法了才去机构。”因此,养老照料中心不是大型养老机构,可能只有几十张床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平台辐射居家养老。
2015年,在养老方面,要集中地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老年人下不了楼,买不了菜,做不了饭,政府要提供这块服务。同样是采取社会化运作,由大型的餐饮服务公司包区包片,政府给予他们一定的补贴。让餐饮服务公司搭载到社区的养老照料平台上,辐射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市人大将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市政府要专门出台一个居家养老服务意见,有一系列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使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像机构一样的服务。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引入社会资本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公办养老机构也要逐步进行改革,要进一步明确入住的人群,同时建立评估机制。
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市服务业整体布局,政府主要出政策,从资金、土地、税费、审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2014年,市政府折子工程里提出建80个养老照料中心,政府投入约2.4亿元,撬动了社会直接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104个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超额完成近30%,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而且政府不用增加一个编制,不用任何运营成本。
2014年,新增养老床位的80%以上由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全市所有光荣院向社会老人开放。南城即将建成的有600多张床位的养老机构,现在正在招投标,也是由社会来办。政府要将其价格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同时保证一定床位的比例接收低收入群体。
政府加强“兜底线”职能
李万钧说,政府该干的事要干好,但不能又管又办。“要靠社会上进行调解的,满足不同类型人需要的就放开。”
去年以来,民政方面集中出台了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开展救急难、促进慈善与政府救助衔接、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免除婚姻登记工本费、取消见义勇为申请时限限制等惠民政策40项。大幅度提高了低保、优抚、征地超转、烈士褒扬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580元调整为650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家庭月人均460元调整为560元,抚恤补助金和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增幅9.4%,地方烈士褒扬金标准增幅80%,见义勇为褒扬标准调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倍。同时,民政服务对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共15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4.3万优抚对象享受优待抚恤补助,面向250万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服务征地超转人员9万余人,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人员2.3万人次,累计接收安置军休干部和军休职工近8万人。
借助市场力量满足不同民生需求
目前在“兜底线”方向,北京进行了不少工作。“但是,满足社会不同的民生需求,仅仅靠民政这种工作方式和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了。政府盖再多的养老院也赶不上老年人增长的速度。况且,需求也都不一样。”李万钧表示。因此民政就要把这块工作,除了兜底线这一块以外,要放出去,要放给市场。
“放给市场并不是政府不管了,而是政府要拿出钱来支持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来做社会的服务,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样来增大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使整个社会不同阶层都能够找到适合他的民生需求。”
例如养老产业,政府下一步会引导和支持其发展。
“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比如说老年护理、老年旅游等等,现在社会积极性也很高,包括建设老年的产业园区,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护具。现在比较好的老年人用品基本上都来自日本,国内的无论是从品种上,从价格上,可能现在还不具备竞争力。政府要支持他们来做,包括像社会办的青松、慈爱家,这种入户的老年人护理,政府也要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做连锁。”
发展生态殡葬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北京在八宝山正在进行生态殡葬试点,即先建公园,后建墓,看不见墓,改变过去成片的“椅子坟”。
如果这种生态安葬方式能成功,那么北京有很多绿地都可以用来发展生态殡葬,一方面对环境没有任何的破坏,另一方面也节约用地。
同时,要遏制住非法墓地,用拆除非法建筑的决心和力度来打击非法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