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抑尘 智慧创安 通州区绿色安全施工管理创实效
随着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确立,工程任务量增加,标准高,任务重。通州区以“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宜业”为管理标准,探索构建行业与属地安全联合的监管体系,创新采用“科技抑尘、智慧创安”的有效措施,将城市管理融入建设过程,在工程施工绿色安全管理中创建了实效。
两年来,针对危大项目检查200多项次,针对塔吊、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附着式脚手架、外用吊篮等各类设备抽检839台次,针对业务培训开展34次,针对安全管理人员培训7000余人次……通州牢牢抓住工程建设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这个“牛鼻子”,突出监管重点,确保了重大隐患“零失控”,实现了重大机械伤害“零事故”。在安全重点管理中,政府与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善用专业机构这个“外脑”,对项目开展专业论证和专业检测,并聘请安全领域专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和强度很大,如何创新监管机制成为破解监管工作难题的一个突破口。通州区一方面推行行业监管和乡镇综合监管有机结合的机制,在《通州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联合监管工作方案》中,明确了小型工程或拆除工程安全监管由属地政府负责》,形成了以区住建委监督抽查和行政执法为主,属地以日常巡查为主的安全监管联动的新常态;另一方面充实一线巡查和监管力量,聘请了30名安全协管员和专职安全员,为各安全监督组配发电动自行车、执法记录仪、数显游标卡尺和强光手电筒等设备,确保抽查质量和频次。同时,要求监督检查人员每天上传视频资料,确保执法检查可追溯。此外,成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带队督察制度、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制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隐患及时消除。
将施工安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是通州区施工监管又一创新做法。今年,通州出台了《施工现场管理红黑榜公布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推进“红黑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遵章守制地企业在“红榜”进行公示,并优先入选 “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和“通州区文明示范工地”;对于列入“黑名单”的违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整改期内面临取消评优资格、限制市场准入等不同形式的处罚。此外,还编发了《通州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执法手册》,细化了《通州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档案》,用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度来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石。
打造“绿色样板”,让施工现场不再尘土飞扬
洒水降尘、土方苫盖、道路硬化、洒水车……8项扬尘治理基本措施在通州建设工地一一落实;4G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高效洗轮机、塔吊喷淋系统、地面式喷水除尘降尘系统、工业吸尘器、吸尘式扫地车、拖车式除尘喷雾机、道路硬化预制盖板……种种科技创设施设备也频频出新。为了解决“两场对接不畅”的信息沟通难问题,实现各类工程数据的互联互通,通州搭建并正在试点“通州区建设工程综合监管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融合了高清视频监控功能(360°800万像素的高清鹰眼广角摄像装置)、细颗粒物自动检测功能(自动更新监控区域内PM10等污染物数值)、抑尘系统自动化(监测设备启动降尘)、重污染预警警戒模式(远程喊话和远程启动降尘)、数据分析功能和信息资源整合功能(从招投标入手一直到竣工验收)。该平台在北京五中项目中已经进行试点,明年初将全面推开。
在工地扬尘治理上,通州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严要求。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通州区行政区域内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区域内各类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工作的管理职责。建设项目在招标文件中,必须单独列出扬尘治理专项清单和费用,明确费用预付、支付计划以及使用要求和调整方式等;施工单位中标后,明确要求要编制扬尘治理专项方案,报区住建委审核后,合同予以备案;在施工期间,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并随时接受审计。在验收时,开创性地实施 “新开工程五方环境联合验收”制度,要求环保局、市政市容委、城管执法局及属地政府进行环境联合验收,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严禁开工。
近日以来,空气重污染天气又频频发生,通州针对施工工地进行了严格的“绿色执法”。将“行业管理”和“属地联动”相结合,开展了连续四个月联合执法,并聘请专业机构对城市副中心范围内的所有施工项目进行无差别巡查。在前期的多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中,开展夜查行动106次,出动人员240人次。执法工作更在日常,通州对不达标的施工现场,责令停工整改,并进行高限处罚;拒不整改的,零容忍、严处罚,并给予以通报批评和媒体曝光。同时,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通州区诚信黑名单”。
一系列科技创新、制度重拳、执法高压,从根本上扭转了多数人心目中的“施工现场就是尘土飞扬”的固有印象,打消了“ 治理扬尘污染就是只投入不产出”的思想顾虑。目前,通州区50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绿色安全工地”和“通州区文明示范工地”的称号。
面临快速增长的建设任务,施工安全和绿色管理始终是通州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首要工作。在社会各界“聚光灯”的关注下,更需要用“放大镜”、“零容忍”的要求进行绿色安全施工监管,努力实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