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放不放烟花爆竹蔚然成风
燃放烟花爆竹带来“春节霾”,是近几年每个春节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今年也不例外。环保部空气质量数据统计显示,除夕夜(7日20时至8日6时)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出现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其中66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指数“爆表”,重庆、吉林、湖南等多地气象台为此发布了霾黄色预警。
认定燃放烟花爆竹是造成“春节霾”的主因,这个结论符合很多人的直观判断,也有权威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作为支撑。城市雾霾主要缘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以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等几个因素,春节期间,各地大多数单位、企业放假,并形成返乡过年和外出旅游两个人员流动大潮,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建筑扬尘对空气的影响降到最低,从逻辑上讲,如果城市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只能是缘于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两个因素的叠加。
而从实际情况看,今年除夕夜,在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多个城市雾霾数值一路飙升。大年初一,多地刮起三四级风,加上白天燃放烟花爆竹规模减小,“春节霾”在不少地方很快烟消云散。如北京初一凌晨还是雾霾爆表状态,到了中午12时,全市空气质量指数迅速降至“优”。又如河南郑州今年首次实行禁放,除夕之夜全城未闻鞭炮声,迎来罕见的“除夕蓝”,而在大致相同的天气条件下,周边焦作、开封、许昌等不禁放城市,都形成除夕夜“后零时”雾霾峰值,有的还形成除夕夜和开门炮的双峰值。放不放鞭炮,少放还是多放鞭炮,对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影响如此之大,显然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前些年,一些城市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经历过从“限放”到“禁放”再回到“限放”的变化,其中主要考虑的是,烟花爆竹在生产、运输、销售和燃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管理政策在“限放”和“禁放”之间来回“摆动”,主要也是想在保障安全与维护春节传统“年味”之间,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平衡点。现在,随着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以及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春节期间对燃放烟花爆竹实施严格限制,大力倡导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的新风尚,已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安全,更是为了减少燃放导致的空气污染,避免城市成为雾霾肆虐的重灾区。
在上述两个目的特别是后一个目的约束下,越来越多地方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放或禁放措施。北京实行“遇重污染禁放”的措施,在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情况下,全市范围内(包括五环外)禁放烟花爆竹,各临时零售网点须暂停烟花爆竹配送和销售。上海出台新版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扩大了烟花爆竹禁放范围,明确外环线以内区域和外环线以外8类场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郑州市内五区行政区域和四个开发区管理区域实行全面禁放,新规实施一个月以来,警方已拘留违规运输、买卖、燃放烟花爆竹者45人。这些加大力度的措施,顺应了公众要求减少燃放、过绿色春节的呼声,尽量少放和最好不放烟花爆竹,正在成为越来越强大且不可逆转的主流民意。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年节习俗,与当今社会追求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渐行渐远,但是,移风易俗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抓就灵、一蹴而就。要逐渐加大限放、禁放力度,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的产销量,减少烟花爆竹消费行为,通过政府强化监管和引导,与民意形成良性互动,使少放不放烟花爆竹蔚然成风,使安全、环保、“除夕蓝”成为春节新常态,我们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