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尊严》被指造假 人教社组织专家研判

08.04.2017  21:46
原标题:

  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刘飞 见习记者钱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尊严》引发了争议,文中关于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这样的描述以及后面叙述到的南加州小镇镇长将女儿许配给哈默的说法遭到了质疑,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篇“假课文”。

  其实就在不久前,人教社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一篇名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也同样引起过热议,文中7岁的安迪生给妈妈做了阑尾炎手术,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进行的,那么安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过阑尾炎手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学的课本中存在诸多的争议呢?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于类似《尊严》这样的课文中存在虚构人物经历的现象,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着重视题材而忽略体裁的现象。每篇课文都是由不同的体裁组成的,是教学类的体裁,比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还是非教学类的体裁,非教学类的体裁又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文学类就是小说、诗歌、散文等,非文学类就包括新闻等,无论是哪一种体裁对它的真实性都有不同的要求。

  除了体裁概念的不清晰影响对课文的选择以及理解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教材编写者没有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且过分注重灌输某些观念而忽略事实部分是造成近来这些争议的重要原因,比如《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突出了亲情的伟大而忽视了对史实的核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就会出现有的编者会“携带私货”,按照自己的意图篡改名家作品,甚至选用一些与事实并不吻合,甚至有些编造事实的课文。

  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课文,却成了反面教材,这也让很多人对孩子的小学教育产生了担忧。熊丙奇认为,编写教材者仅从文学性或教育性角度去考虑其价值,而忽略了其对历史性和真实性的考量。在他看来,“有人说语文教育要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如果说我们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时候,不去关注学生的表达是不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不是有详实的论据,而仅仅就是看他这种说出什么样的观念,这个实际上也会影响他表达的有效性,也会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一步,我们究竟该如何编写教材?王旭明表示,编者自身首先要加强对语文的学习和探究,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楚体裁,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适当将其历史事实也告诉学生。

  对于课文《尊严》中存在的关于哈默生平经历与实际不符的争议,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作出回应: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没有选用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