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本市远郊10个区有151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污水排放具有分布广泛、总量较小、影响范围大等特点,解决小城镇污水处理问题成为郊区水环境改善的瓶颈和关键,但单一的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存在着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管护难等问题,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为此,2012年8月以来,我委会同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和相关区,按照社会建“厂”、市和区配“网”、区和乡镇“付费”模式,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经过3年多的持续推动,本市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基本模式
(一)社会建“厂”,即以区为单位,分别制定特许经营方案,对新建污水处理厂,以BOT方式为主,经营期限一般不少于25年。对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鼓励各区一并委托专业公司运营,以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二)市和区配“网”,即按现行政府投资体制,支持镇乡建设污水管网或随路实施一部分污水管网。
(三)区和乡镇“付费”,即由区和所属镇乡自行决定污水处理费分担比例,确保专业公司建设运营项目具有稳定的现金流。
二、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已推进了3批小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建设项目。共涉及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通州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8个区82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新建54座,委托运营28座),总污水处理能力达38万吨/天,配套建设737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和195公里再生水回用管网。82座污水处理厂中,34座已完工,21座正在实施;污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管网已全部开工,已完成管网297公里。
三、实施效果
(一)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基础设施。通过“打捆”运作,有效缓解了小城镇地区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明显加快了污水处理领域发展。
(二)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得到更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建设管理。8个区共涉及6家中标企业,均为行业内资本水平、运营能力、项目业绩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中,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处理技术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服务。
(三)打破了小城镇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小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因其规模小、财力弱、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社会资本进入的意愿很低。通过“打捆”运作模式,提高了项目总规模,通过市级安排配套管网工程费、区级承担污水处理运行费,提高了项目收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效调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四)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以密云区为例,项目区范围内估算年污水处理总量约220万吨,其中约70%回用于绿化、道路冲洗等,每年可节约150万吨左右地下水资源,同时该项目的建设明显减轻了密云水库周边及上下游河道污染,镇乡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