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林业家庭的绿色之路

24.02.2018  02:03
昔日伐木者的“新生” ——小兴安岭林业家庭的绿色之路   在中国,很少有哪座城市的发展会像伊春一样,与树的变化息息相关。开发,停伐,转型,林区人命运的节拍,与小兴安岭林木变化的律动紧紧相连。如今,伊春林区已走向了休养生息的新进程,林区和林区人也走向了“新生”。
   接棒爷爷护林事业 马永顺之孙行走在林海
  在伊春的森林采伐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林业英雄”马永顺。他从砍树劳模变为绿化劳模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林业从伐木取材到生态建设的转变。
  作为劳动模范,马永顺曾靠弯把子锯一个冬天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人完成6人的工作量,创全国手工伐木产量之最。随着林区的持续开采,马永顺和许多林区人都觉得,再采下去,林子非得有采光的那天,必须要让林子走向“新生”。
  “后来爷爷估算了一下,他大半辈子采伐原木大约36500棵,这是欠大山的情。他要用植树造林来还上。”马永顺的孙子马立志说。
  2012年,马立志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回到了伊春。“总觉得,只有干护林工作,爷爷才会欣慰。”马立志说。
  现在,马立志的工作岗位就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间。作为伊春林管局营林局的抚育工作人员,这个“80后”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林子里。每年9月到次年2月份,是马立志最忙碌的时候。
  “要等着树冻住了再去修枝,这样才不容易伤及树皮。现在我越来越能体会到爷爷的感受:树就是山间的精灵,树就是我们的孩子和绿色的希望。”马立志说。
  随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越来越多的绿色留在了大小兴安岭上。从2010年至今,伊春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4.4%以上,2017年森林蓄积实现净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
   “林都”转型新启迪:捧出绿色就醉人
  绿色资源的持续恢复,让好山、好水、好空气,成为“林都”伊春的新名片。
  上甘岭林业局山峰林场职工刘同涛对自然环境改善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有着真切的感受,“农家院一年给我们带来十多万元的收入。外地游客大老远来咱这儿看啥?不就是图咱这儿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新鲜吗?”
  刘同涛从小就在林区长大,父亲刘养顺退休前曾是新青林业局采伐工人。他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上班时的工作场景:早上起床不见人影,晚上回家也看不到父亲。那时候,作为采伐工人的刘养顺,每天都有采不完的树,所以天天都是“披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回家”。
  刘同涛也曾做过采伐工人。停伐前,他所在的林场每天的采伐量只能勉强达到十立方米左右,“树真的要没了”。
  2014年,大小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没有了采伐,怎样生活?刘同涛曾有些迷茫,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走向“新生”。如今,刘同涛和父亲刘养顺终于在艰难中开起了自己的农家院。与此同时,更多伊春人也在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自然资源,重新定义“靠山吃山”。
  “以前我们总觉得靠山吃山就是向大山索取。但是现在,我们不砍树,一样也可以靠山吃山。‘林都’待客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绿色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刘同涛说。
  现在,刘同涛仍然是国有林区的一名职工,但是他和大小兴安岭万余名林业工人一样,已从“砍树人”变成了“护树人”。
  “每天我们都要在林区内巡护,防火期寻找火点隐患,平常看护林木资源。以前总觉得停伐了,日子就过不下去了。现在我觉得,只有把林子看好、守好,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好,更多的游客才能来到我们林区,林区人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好。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刘同涛说。
   坚守在巡护岗位上 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个春节,刘同涛还是一样坚守在了巡护岗位上,“人可以过节,但是森林防护的事儿,一刻也不能松懈。”
  春节前,刘同涛和父亲一起将家里的院子拾掇一新,蒸起了大馒头,贴上了大红对联。
  “我们得让游客们到咱这儿过年一样有家的感觉。新的一年,我们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新的一年成为收获的一年!”
  2017年,伊春接待游客1258万人次,旅游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29.6%。旅游收入已成为伊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从“林都”到绿色之都,从伐木到植树、管护,从停伐的迷茫再到转型新生……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走向了“新生”,小兴安岭不少林业家庭迎来了“新生”。这是伊春的绿色追寻,也是大小兴安岭林区人的幸福人生……(记者 马晓成)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