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日前,纪念京剧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10周年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召开。与会嘉宾共同回顾了富连成社的兴办历程,探讨110年来富连成社在京剧人才培养理念、方法上的成功经验,总结了富连成的历史功绩。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全国政协、国台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及负责人和在京媒体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一届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朱维群,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梅葆玖,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钮骠,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杨化玉,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等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主持。
周铁农副委员长在发言中指出,富连成社在京剧人才教育、传统文化保存、大众审美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回顾富连成社的创办历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戏曲艺术教育历史的轨迹。本次座谈会对海峡两岸而言,都是一次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盛会,有助于巩固共有的文化纽带,增进交流。而京剧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完成好新时代赋予它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应有的努力。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作为主办方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在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非常注重在新形势下打造多学科视角下的国剧研究和实践推广综合平台,培养出一批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领域复合型的理论研究人才。学校在2006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国学院,首倡国学教育;在2007年成立了国剧研究中心,并于2008年恢复建立了戏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此次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10周年座谈会是一场弘扬传统文化的盛会,为京剧艺术的继往开来,为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做出了贡献。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富连成社科班在传播和发展京剧艺术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后世深刻的启迪。在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对外传播,推动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主旋律下,系统全面地总结富连成社所代表的京剧传承经验,研究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座谈会还首次发布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富连成画传》。《富连成画传》是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依托,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众多京剧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之力,历时多年完成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富连成信史。全书史料丰富详实,并有超过700张珍贵图片,包含了近年有关富连成研究的最新成果,弥补了京剧史领域中的一项空白。
此外,由中央新影集团拍摄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富连成》,前期拍摄工作已阶段性完成,即将进入后期制作,预计2015年上半年与广大观众见面。这将是一部全面、客观展现富连成历史及其教育理念,饱含人文精神的纪录片精品。
在参加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10周年座谈会的众多来宾中,有一位身份极为特殊,她叫张元贞,来自宝岛台湾,是富连成培养的优秀京剧梅派传人李世芳的小女儿。
据介绍,李世芳是富连成“世”字科学员,在科班学艺时就因艺术出众,酷似梅兰芳,获得“小梅兰芳”的美称。1936年,梅兰芳曾专门造访富连成社收其为徒,同年,李世芳在北平童伶选举中当选“童伶主席”,后又位列“四小名旦”之首,是业内外公认的优秀梅派传人。1947年,李世芳因空难不幸离世,全家沉浸在一片悲痛中,遗孀姚宝琏女士更几度轻生。尚在襁褓中的幼女被托与他人照看,却在时局变动中流落到台湾,自此与生母分别近七十年。2014年10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教授赴台参加学术会议,因为做了有关富连成的学术报告,这才由知情者口中获知了张元贞女士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张元贞的生母姚宝琏女士也由此终于得知失散近七十年的女儿尚在人间。借此次纪念富连成创办110周年座谈会召开之机,张元贞女士专程来到大陆,赴天津与母亲相认。可以说,是富连成搭建了让亲情重续的桥梁,缔结了两岸亲人相聚的纽带。
富连成社被称为京剧史上的“第一科班”,富连成社是整个京剧教育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京剧科班。1904年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资,由叶春善担任老板(相当于职业经理人)以喜连成班为名开办,到1912年社会巨变之际东家易主,改由“外馆沈家”出资,再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班主叶氏独资经营,最终于1948年解体,存续达44年之久,培养了近700名京剧艺术各行人才。这些富连成学员之中,有相当部分成为在京剧表演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如侯喜瑞的架子花脸“侯派”、马连良的老生“马派”、于连泉(筱翠花)的花旦“筱派”、谭富英的老生“谭派”、叶盛章的武丑“叶派”、叶盛兰的小生“叶派”、裘盛戎的花脸“裘派”、袁世海的花脸“袁派”等;开创了旦角“梅派”、使京剧走向世界的梅兰芳先生,开创了老生“麒派”的周信芳先生,也在早年于喜连成“借台练戏”的生涯中大量吸取了营养,对他们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富社优秀弟子以精湛表演艺术,引领着京剧发展的潮流,塑造着京剧艺术的形态。还有相当部分的富社优秀毕业生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京剧教育等活动,为传统艺术的对外传播、巩固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纽带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