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东南亚国家记者与中国记者共议国际合作传播
4月25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2017项目“媒介沙龙”第一期“国际合作传播:理念与经验”在明德新闻楼举行。
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副处长白凌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主任龚颖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地区广播中心副主任华春玫,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今日亚洲》栏目副制片人陈颖,新闻学院国际事务秘书赵晋,来自非洲、南亚、东南亚41个国家的45位记者以及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的2位中国记者等参加了本次沙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贾文山教授主持。
贾文山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和议程。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国际合作传播:理念与经验”,包含4个子议题:国际合作传播在“共同发声”、“共同发展”中的作用;全球传播、新媒介技术、大数据为国际合作传播创造的机遇;国际合作传播内容与模式:从“跨媒体”到“跨文化”;中国-东亚东南亚媒体合作:历史,现状与愿景。
本次媒体沙龙分为上下两场,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印度、老挝、菲律宾5个国家7家媒体的8位嘉宾分别发言。上半场,老挝《万象时报》专稿部副主任沙万·拉沙葆对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发表演讲“中挝媒体合作与中国援助下的机遇”。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导下,老挝作为参与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在中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媒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中挝媒体应不断深化沟通,协调在众多国际事务中的观点立场,维护中挝两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他高度赞扬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老挝的经济援助,也希望双方在媒体合作中可以深化这种帮扶关系。
接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地区广播中心副主任华春玫简单介绍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讲述了东南亚广播中心是如何展开国际传播工作的,并结合自己学习老挝语以及同老挝民众沟通的经历,阐释了“国际传播:新了解, 新合作,新发展”的实际意义。她从人际沟通出发,点明了在国际传播中突破语言障碍,加深对他国文化的理解,是实现双面信息互通的关键。最后她介绍了中心在东南亚地区的媒体合作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后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记者穆罕默德·扎米尔·阿萨迪就“中巴媒体合作并加深友谊的重要性”发表个人的体会和感想。他认为中巴友谊一直以来是两国人民所珍视的,在中巴经济长廊的合作背景下,双方的政治经济合作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巴媒体作为两国公众舆论的塑造者,更应不遗余力地进行合作,推动两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同时他也指出,当下外派到北京的巴基斯坦记者不过五个人,相比起两国间日益火热的经贸往来,这个数量还是太少。他呼吁两国媒体都应重视这方面的投资,确保更多的外派记者向国内受众传达第一手的真实报道。
上半场的最后,曾常驻巴基斯坦的记者王茜婷表达了她的观点。她坚信文化交流是媒体合作的推动力。结合自身学习乌尔都语、驻外以及在国际台工作的经历,她相信媒体是国家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有责任和义务去引领正确的观念。同时,媒体间的合作也有利于民间社会的交流。她建议国际传播工作应巧妙利用文化主题,比如在美食、历史、旅游等文化资源上做文章,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位嘉宾发言结束后,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副处长白凌雁进行简短评价并主持了第一场的提问和回答环节。来自巴基斯坦黎明新闻电视台记者拉扎·穆罕默德·汗提问如何看待巴基斯坦媒体驻北京的记者数量远低于中方媒体驻巴记者的现实。嘉宾认为巴国媒体应当更加积极主动,而非总是依赖新华社等中方媒体的报道。白凌雁副处长询问老挝记者到中国后的感触,他回答称中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比起老挝都要大得多。在中国,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有采不完的活动,笑言回国后会觉得老挝的生活过于单调。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记者翁卡纳卡问王茜婷女士外派的三年里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王茜婷表示在巴国的一切经历都是她人生难忘的宝贵回忆,她热爱那片土地,也爱那里的美食、文化和在那里结识的好朋友。
菲律宾通讯社常驻总统府特约记者杰利·缪斯科作为下半场的第一位主讲嘉宾,分享了对“在可持续的国际媒体合作中政府的角色”的看法。他简要介绍了菲律宾通讯社的发展历史和当下菲律宾国内媒体的发展环境。去年,中菲关系缓和,双边合作加紧的大背景下,两国间的媒体合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中方赠予菲律宾400台手提收音设备,菲律宾通讯社与中国媒体的合作也在洽谈中,这些都反映出两国进行媒体合作的利好。
接着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今日亚洲》栏目副制片人陈颖简单介绍了CCTV4的运营情况,并通过展示她参与的成功案例Touring Beijing来说明利用外国记者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她认为,以文化为名片,区域间的媒体合作能够向国外受众传递出中国美好的一面。同时,向外国记者提供采访机会也能够增进媒体从业者间的交流,消除很多固有偏见,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她希望,这样的成功案例能够供其他媒体学习和参考。
随后,《印度快报》城市版主编阿普瓦探讨了中印媒体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并着重分析了中印两国媒体环境的差异与优劣,从而进一步指出中印媒体合作的优缺点,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当下中印两国彼此间的报道还是以负面居多,过于片面和僵硬,目前报道的数量以及致力于两国报道的记者人数,比起中印两国庞大的人口远远不够。另外,他希望中国可以借鉴印度媒体私有化的经验,开放媒体市场和环境。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原《经济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站记者郑彬剖析了媒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模式以及中巴媒体合作新平台三方面的内容。他认为媒体间的合作应建立在长效的合作机制上,不仅要共享专有技术和独家信息,更重要的是塑造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共同的群体利益。他坦言中巴两国媒体合作的最终原动力来自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希望随着中巴两国经贸合作的加深,媒体间的合作也可以建立起有效的机制,使得彼此间的报道更为真实可靠。
最后,白凌雁副处长简要点评了嘉宾发言,并与台下听众进行互动。与会人员在新闻学院门口合影留念,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CSASEAPC)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下属机构,其重要宗旨在于促进中国媒体与南亚东南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南亚东南亚各国记者对中国的理解。自2016年起,中国-南亚东南亚新闻交流中心每年举办一期为期10个月的南亚东南亚记者来华交流与报道项目,记者们通过听专题讲座、参访各种机构、参与重大事件报道等方式感知中国、报道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年首次承办该中心项目的系列专题讲座。
为了进一步给南亚东南亚记者创造与中国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017年项目新增“媒介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切实促进中国媒体人与南亚东南亚媒体人的对话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