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9家煤铺告别北京老城区
今年年底,城市核心区实现了无煤化。老城区里再也没人烧煤取暖,仅剩的9家煤铺也在今年陆续关张。
最后9家煤铺关张
天坛北门斜对面,一块镌刻有“天坛路80号”的铜牌高高挂在胡同口。里头就是天坛北门煤炭门市部。
今年4月初,这家已有50多年历史的煤铺正式摘牌,只剩几个老职工轮流值班。和从前一样,工龄37年的张志广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仍然是打扫储煤仓库。只是昔日满满当当的库房,如今早已空空如也。
“我们这儿不好找吧?”张志广停下手中的扫帚,笑着对记者说:“要是在几年前,你根本不用问路,顺着地上的煤渣就能自己找来!”
宣武门旁的油坊胡同里藏着另一处刚被撤销的煤铺。油坊煤铺灰墙黄瓦、两扇红色铁门向里敞开,在闹市中显得格外幽静,门口的小黑板上贴着《油坊煤炭门市部撤销通知》。
为减少燃煤污染,从2001年起,本市开始试点“煤改电”,也就是在平房区用电采暖取代蜂窝煤炉的供暖方式。自此,用煤量开始逐年下降,老城区300多个煤炭销售点也逐步撤并。到今年年初,东、西城仅存9家煤铺。
2015年12月底,随着30万户胡同居民全部“煤改电”, 东、西城的市民再也不需烧煤取暖,最后9家煤铺告别了老城区。
每户一年曾至少用一吨煤
“以前,买煤和冬储大白菜可是北京人的两件大事儿!”油坊煤铺的裴师傅说,每到9月初,一张“开始售煤”的告示贴在胡同口,消息便会传遍各家各户。碰上供应紧张的时候,居民半夜三四点就得拿着煤票排队预定。
据金泰集团(原北京市煤炭总公司)统计,2000年时,城区每户居民平均每年至少要使用1吨煤。
一车接一车的碎末煤从百子湾、丰台、门头沟等地运进城里的煤铺,用制煤机压制成型后出售。居民等着用煤,工人就加班加点生产。从9月到来年3月底,机器轰隆隆从早响到晚,可是附近的居民没有一句抱怨。
如今,油坊煤铺的仓库里,一台破烂的制煤机躺在角落,履带早已断裂。
天坛北门煤铺承担着东到虹桥,西到金鱼池,南到天坛路,北到珠市口的供煤任务,2000年时,每年生产、销售超过1万吨煤,供附近1万户居民使用。
今年前3个月,这家煤铺满打满算只卖出了50吨煤。3月底,随着东城平房区最后的6000户居民实现“煤改电”,天坛附近仅剩的烧煤户也消失了。
“我在这儿干了37年,今年撤销了,真舍不得。”坐在滚烫的电暖气旁,张志广感叹道。刚来天坛北门煤铺时,19岁的张志广从送煤工干起。一车煤400块,1000斤,一天少说也得跑十趟。重车一身汗,空车背后寒,是个不折不扣的苦活儿!
但张志广他们却怀着一份骄傲:“煤是最重要的能源,我们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即便已经摘牌关停,天坛北门煤铺的办公室里,仍然贴着“辛苦我一个,温暖千万家”,“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的标语。
近几年,用煤的人少了,送煤工也越来越难招。一车煤1000斤,还得搬煤上楼,运费才几十元。年轻人不愿干,年纪大的也干不动。
现在,就连煤铺的办公室里也早就没有煤炉了。取暖用电暖气,做饭用电磁炉。
“家家户户都用电采暖了,干净、方便,还便宜。”虽然舍不得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但张志广说,他的留恋里也带着高兴。(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朱松梅)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