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种养安全新龙头
近日,在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商贸城社区光平家庭农场平价超市,“农场主”钟光平(左三)正忙着销售新鲜的蔬菜。该超市由钟光平投资兴办,销售的蔬菜全部由光平家庭农场“菜园子”提供。
编者按
“家庭农场”作为重要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正在成为农业经营发展的新导向。经营家庭农场的,大多是具备相应政策水平、了解现代农业的“新农民”,而经营规模的适度和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较高,使得家庭农场成为精耕细作、生态种养的重要主体。
南昌:“家庭农场”用心把好食品安全源头
张毅荣
随着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江西省南昌市周边专门为城市家庭配送农副产品的“家庭农场”悄然兴起。截至去年年底,在南昌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近千家,成为很多市民的新选择。
绿色有机销路不愁
在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的背景下,2011年,华东交大MBA兼职教师邓小云在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桑垅水库旁成立了“慢哈屯家庭农场”,当起了“职业农民”。两年后,农场租赁土地的面积达到300余亩,经营的项目主要是水稻育秧、有机水稻种植和土鸡养殖。
邓小云介绍,农场遵循的运作模式是“先有市场,再有农场”。在生产上执行订单制,只有预先下订单,才有产品的生产供应;销售上实行会员制,只有农场的会员才能订购产品。这样一来,一方面农场可以安心生产、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产品流通环节得到简化,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还能降低销售成本。
成立之初时“倾尽财力、多包土地、连轴劳作”,现在“慢哈屯”主要集中力量生产“市场需求大、容易机械化、劳动强度轻、用工相对少”的农产品。“这些都是我们总结经验,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选择。”邓小云说。
尊重市场的结果是,尽管农场生产出的农副产品价格不菲,但都供不应求。据悉,“慢哈屯”的有机稻不使用农药、化肥,每季亩产约400斤,一斤能卖到5元;采用综合立体养殖模式养出的土鸡和附产土鸡蛋则分别能卖到每斤30元和每个2元。
相比“慢哈屯”的会员制,位于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的家庭农场“魏家山庄”则将生产出的农副产品直接对口销售至南昌市内的生态超市。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原生态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贵不少。但到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愁过销路的问题。
培育安全食品市场
现在,“慢哈屯”已有150余名稳定的个人客户,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
邓小云表示,他的计划是要以“慢哈屯”农场、“慢哈屯”安全食品的消费者为示范,说服更多的人成为安全食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下一步,邓小云计划加大有机肥的收集、投放力度,继而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地点建立一个有机肥加工中心。“我想把有机肥提供给其他愿意从事安全食品生产的农民,带动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家庭农场。”
“魏家山庄”则从去年起开始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供机会让消费者到农场亲身体验绿色农业,近距离接触、了解安全的有机农产品。春节期间,“魏家山庄”每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二三百人。
家庭农场担当安全主体
家庭农场作为城市的“菜篮子”“米篮子”,生产的都是“舌尖上的食品”。处在涉及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邓小云认为,首先,家庭农场主兼“劳动者、生产者、销售者”为一身,能够真正解决安全食品的源头,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管产品质量;其次,中国的家庭农业在自身劳动能力范围内发展,不用过多考虑再请多少人工作的问题,也不用过多考虑工价日益高涨的问题,使得农场主具有实实在在的赢利空间,让农业变得具有吸引力。
邓小云说,正因为家庭农场有上述特征,非常适合担任安全食品的生产主体,建议政府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如开辟专门的绿色融资通道等,引导更多新农民开办生产安全食品的家庭农场,继而影响整个农产品供应结构,为全面解决安全食品问题做出切实努力。
让家庭农场成为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
郭少雅
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兴起的“有机农夫市集”、“舌尖市集”上,各种家庭农场提供的自种、自养、自销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亲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家庭农场在“精耕细作”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力军”。
相比于大型示范性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的“小而美”,使得其产品在消费者市场中更具有亲和力。京郊“德顺家”的王青云大妈每个周末都会带自家农场里长成的十几只土鸡去城里的“有机农夫市集”,但是这些土鸡永远不会被摆到台面上——因为早已经被熟识的顾客通过微博微信预订光了。“顾客们时不时会去农场休闲游玩,大家都是面对面的朋友,我提供的农产品做不得假的。”懂得相关的支持政策,愿意以科学安全的方式进行种养,采用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产品营销和售卖,这些特点大多在家庭农场主身上有所体现,“新型农民”对自己负责,“让产品为自己代言”的经营观念,使得他们成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可靠提供者。
相比于传统的分散性小农生产者,在一定规模的耕地、养殖群基础上,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生产过程有纪录、生产质量有保证,确保产品优质,使得家庭农场成为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种养的有效载体。湖北推行的“150”模式养猪法,将小规模的散养农户加入到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的队伍中,从猪舍建设到饮水系统的配置,从喂食喂料的方式到疫病防治的方法,家庭农场使得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可以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
做好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力军”,家庭农场这一新兴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产前的农资规范采购,到产中的技术指导,再到产后的统一分级包装销售,作为“个体”的家庭农场需要来自农业部门的更多支持、培训和指导。同时“美丽农场”仍然离不开“严格监管”,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覆盖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才能让“小而美”的家庭农场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安全食材提供者。
西安:生态农庄拎起都市“绿色”菜篮
胡晓军
刘华伟是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办小兆子村一组村民,今年45岁。高中毕业后,他就开始试探性地种瓜果蔬菜。大兆西瓜在周边颇有名气,刚开始时他主要是露天种植西瓜。有了经验之后,就开始流转他们村村民的土地进行有规模的种植。从2007年开始,刘华伟流转的土地规模达到了120亩。这些地以附近几个村子的土地为主。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土地流转费用也在今年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增长。“2007年的时候,一亩地的流转费用是每年450元,去年是800元,今年要涨到1000元。”
近日,笔者来到刘华伟位于雁引路旁边的家庭农场。他正和妻子、儿子、准儿媳在大棚里面梳理西瓜秧苗。
“我现在种植的这些都不是普通的瓜果。”他介绍说,我的西瓜都属于新品种,味道鲜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西瓜基本上很少使用农药,尤其是在成熟采摘之前的二十天左右,坚决不使用任何农药。”他说。刘华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瓜果蔬菜虽然累人,但是每年下来,除过土地流转费、秧苗费、人工工资、化肥等各种费用外,每亩地每年的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了规模,效益还挺不错的!”他笑呵呵地说。
纪军,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人。2010年,他感觉发展农业产业化会有不错的前景,于是就和别人合作,在长安区引镇街道办北留村进行土地流转。现在他所成立的长安区盛光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的土地数量已经达到了460亩。
笔者在该农场看到,这里的土地很平整,交通也非常方便。地里的大棚里主要种植的是草莓。“大棚草莓不能用农药,保证了味道鲜美。所以价格也高,现在的价格是每市斤40元。当然,给超市送的价格相对便宜一些。”纪军说。
和刘华伟不同的是,纪军主要是雇用附近的村民和技术人员对农场进行管理。“我这个农场长期雇用了十几个人,在种植的高峰期,还要继续雇用人力,最多的时候要雇用几十个人。”纪军这样告诉笔者。
“我的目的是将这个农场打造成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典型代表,还要发展循环农业。除过种植瓜果、蔬菜外,还要发展养殖业,让这里的鸡吃植物的根、叶,在适当的时候加上一些饲料,从而喂养出真正的土鸡。”
稻田养鳅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胡萍 郑校平 汪明德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严村的念红家庭农场依山傍水,他们种的水稻一亩能得二三亩的收益,有什么特别门道呢?“我们这里的水稻田里有一样生财的宝贝。”念红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邹念红看到笔者一脸迷惑,立马笑呵呵地下了一膝多高的水田,从中拎出了捞捕工具——小地笼。记者凑近一看,里面有不少活蹦乱跳的泥鳅。“每亩水稻田里都放了1.5万余尾泥鳅苗呢,仅这一项,每亩稻田就能增加5000至6000元的纯收入。”
泥鳅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小型淡水经济鱼,属于温水鱼类,当夏季水温高于30度时,泥鳅钻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度以下时,泥鳅就钻入泥中20~30厘米处越冬。那么邹念红又是怎么会想到稻田养殖泥鳅的呢?
“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作制度。5月上旬进行水稻育秧,6月上旬移栽,6月中旬分养泥鳅到大田,9月下旬收割水稻的时候,泥鳅也恰好捕捞上市,一田两用,效益当然倍增。”邹念红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家采用的是芦苇型渔稻品种甬优15,每亩稻田经农业专家验收可收稻谷550公斤到600公斤。为了保证泥鳅的安全,水稻种植全程不施用农药杀虫,而采用杀虫灯诱杀,产出的是无公害稻谷,价格是常规稻谷的两倍以上,除去人工生产成本,1亩水稻的纯利润在2000余元。稻田里养殖泥鳅,不仅泥鳅的粪便可以肥田,滋养水稻,同时还能取食稻田中的害虫,减少水稻生产成本,又为泥鳅找到了阴凉的家,每亩收获成品泥鳅500余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批发价每公斤42元计算,每亩至少有2.1万元的毛收入。除去泥鳅苗和管护成本,两项一加纯利润近万元,可说是真正实现了一亩稻田“千斤粮万元钱”。
(信息来源:14-10-13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