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19.09.2014  21:04

  本报记者郄建荣

  审计对象主要有哪些?审计机关是如何确定每年审谁不审谁的?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类似的问题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审计署今天表示,从现在开始,审计署将以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知识问答》为主要内容,开展“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在活动中,上述类似的问题将得到精准的解答。

  审计署透露,按照法律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国家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依法属于审计对象的其他管理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等是审计对象。

  审计署表示,属于审计监督的对象很多,但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等现有资源有限,难以做到每年对所有监督对象都进行审计,因此要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制定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组织实施审计。

  审计署称,审计机关对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每年进行审计,对其他审计对象每5年至少审计一次。同时,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审计机关每年对本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

  此外,根据工作需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每年会交办审计机关一些重要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列入年度项目计划,按时完成。

  据审计署介绍,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依据既包括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也包括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审计署表示,目前,由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地方性审计法规和规章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开展‘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是为便于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审计工作。”审计署表示,活动中,不仅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审计署还组织编写了《审计知识问答》,问答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国家审计的科学定位、职能权限、工作程序等,如审计法律制度、财政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社会保障审计、金融审计等。

  本报北京9月16日讯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