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审计局2014年工作情况
(截至11月份)
201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全市审计机关认真贯彻中央、审计署及北京市的工作要求,坚持依法审计,以实现审计全覆盖、促进政策措施落实、服务改革发展为目标,发挥了审计监督的预警和促进作用。
一、审计工作基本情况
(一)加大对重大改革举措的审计跟进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实到位。配合审计署完成对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对部分区县重点检查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突出反映了重大项目进展、简政放权落实、重点目标任务完成、资金保障及优惠政策措施落地等五个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财政、税收、投资、产业等领域重大改革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检查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文化体制、生态环境治理等重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示影响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促进政策作用有效发挥。
(二)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维护财政安全为重点,防范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加强对经济运行、结构调整、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等经济转型领域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银行风险管控和基本建设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税收征管情况,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绩效,特别是国有权益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揭示潜在隐患,防范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风险。
(三)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研究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以推进轮审制和规范化为重点,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突破,制定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办法,积极探索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的结合;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尝试进行区县“1+X”同步经济责任审计方式;研究探索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建立了工作制度、协调机制,采取理论研究与试点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
(四)加大对重大民生资金和工程的监督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围绕首都新发展形势下的职能定位和重点工作任务,加大对科技、文化、社会保障、节能减排、城市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领域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市委市政府各项惠民实事推进情况,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推进惠民、富民、强民政策落实到位。
(五)探索完善全口径预算监督,加大绩效审计力度,促进政府部门提质增效和厉行节约。实现了审计机关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的全口径审计监督;依托市委、市政府重点改革部署情况,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及北京市的实施意见等规定,加强对各区县、各部门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行政成本控制和公共职责履行情况;促进厉行节约和俭朴政府建设;密切关注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利用和资产管理情况,推进政府理清资产负债家底,充分发挥存量资金和资产使用效益。
二、审计工作主要特点
全市审计机关为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积极进行创新,在审计理念思路、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组织管理、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
(一)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审计机关严格贯彻北京市审计条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不断扩大审计监督范围。特别是对市级财税管理审计,落实全口径预算审计监督的要求,从单一关注市级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情况,逐渐过渡到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审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量连续两年保持在40家以上。各区县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在促进区县预算管理和政府绩效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区县实现了投资审计项目的全覆盖,保障了区域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审计成果不断深化。全市审计机关积极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探索完善“总体分析、发现疑点、精确定位、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基本完成了7个专业审计数据库建设,搭建了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了80余个数据分析模型。积极推进财政、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等行业联网审计。2014年1—11月,全市审计机关共审计了679个单位,提交审计专题、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1012篇,被批示、采用848篇次,其中能源利用、水务处理、产业发展、城市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多篇审计报告和信息,为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审计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加强审计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发布北京市审计机关调研工作制度,明确调研工作的范围、重点及责任要求等;以总结审计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审计实践为目标,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涉及新形势下审计发展策略、审计监督全覆盖实现方式、审计报告规范和创新、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方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现场管理等10多个方面。将课题研究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引导鼓励广大一线审计人员投入审计研究工作;联合周边省市审计厅局,共同开展空气治理政策执行审计研究,从审计视角提出协同治理环境的建议。同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分析提炼,关注体制机制性问题,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四)审计结果公开稳步推进。全市审计机关积极推动审计结果公开工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市局连续四年向社会公开了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单项审计结果,以及市审计局自身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报告,公开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第三阶段审计、世行贷援款项目审计以及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推动“阳光政府”建设,让首都百姓了解实情,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准确的舆情预判。开通了市局新闻发言人微博,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区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区县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五)加强创新技术手段应用。积极推动审计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尝试采取整合数据资源、培养数据分析团队及研发预警系统等多种方式推进审计数据综合分析利用,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为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为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供了基本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了审计工作的全新篇章。同时,我国和北京市改革、发展、反腐的新形势,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任务。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北京市审计机关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北京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国务院《意见》,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统筹兼顾审计资源和审计项目,努力探索实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协调配合,发挥好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增进市民福祉做出应有贡献。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政策措施有效落实。持续开展对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着力监督检查各区县、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促进政令畅通。
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加强对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人口调控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以大气为重点的污染治理等相关领域有关情况的审计,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提出针对性建议。
三是推动改革攻坚深化。围绕简政放权、财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实施和制度创新,密切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分析研究改革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审计建议,推动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四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大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大力推动依法行政。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推进机关运行经费控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专项审计监督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促进打击和预防腐败。
五是推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群众广泛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审计,强化对惠农政策落实和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是加强审计队伍的作风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坚持真理、恪守原则、秉公办事、不畏阻力。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提高审计依法履职能力。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工作,深入推进审计理论创新和专业化建设。抓好全市审计机关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加强人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审计队伍的战斗力。更加关注推进审计整改和审计公开,在落实责任和扩大深化公开上下更大功夫,推进审计整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