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最深刻的人生旅行

08.01.2015  18:32

——记清华大学2014校级实践优秀个人王静

学生通讯员 邹勤径 朱世奇

  戴着黑框大眼镜的王静用手托着腮,难掩兴奋地讲述着她的实践故事。尽管两三年过去了,但无论是谈起当年的感动还是困难,她始终在微笑。本科三年,王静已经参与了大大小小十余次社会实践,从暑期实践支队长到新闻学院团委副书记,她对社会实践有着永不减退的热情与坚持。

  “我是实践出身!”王静总是跟人们这样提起。

去旅行,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王静在访谈。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大学又来到了北京,一直在这种现代化的大城市生活着,这样的环境甚至让我一度不理解大家常说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底是什么意思。”王静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老师说,‘基础设施’就是道路桥梁啊,给水排污啊,供电取暖啊。我觉得这不都是天经地义的吗,有什么好‘建设’的……”刚刚步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王静,曾经是这样想的。

  大一暑假,她第一次踏上了自己的社会实践之路,她看到了埋藏在山野乡间的一个与大城市不一样的景象。王静谈到,当时辅导员指着眼前的这个村子问大家,觉得建设得怎么样。当时实践队员看不出端倪,辅导员又问,没觉得路修得挺好吗?王静回想着当时去重庆巫溪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做实践的经历,“我们说,不就一般的水泥路么,有什么特别的。”“那是因为你们没见过更烂的路。”她笑着模仿辅导员的语气,觉得当时的自己有些幼稚与无知。

  果然,当他们又在无比颠簸的山路上坐了九个小时的长途车后,终于明白了辅导员的意思。就这样,通过社会实践,王静认识到了“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在走进大山,远离喧嚣之后,她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中国大地的绝大部分,并不都是像她所以为的那样。这就是社会实践带给她最初的改变。

  支撑她这三年来一直行走在实践路上的,并不只是“认识中国”。王静说:“我喜欢旅行,对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一直在做实践,而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最深刻的旅行。”

  她至今还记着新闻学院第一任院长范敬宜对新闻学子的教导:“不要总把目光放在天安门广场那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要把目光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带着老一辈新闻人的谆谆教诲,王静走在社会实践的路上,在用一种最深刻的方式旅行,更在用自己的脚步践行着“新闻学子,心系民生”的理念。

只要愿意发掘,每个人都有故事

街头采访,发掘身边的故事

  “实践的时候,最大的困难不是路途的颠簸,不是语言的障碍,也不是生活条件的艰苦。我们最害怕的,是找不到故事,拍不到东西。”已经完成了5篇调研报告、3篇特稿、4部纪录片,并且曾荣获凤凰纪录片大奖的王静这样说道。

  “在重庆的时候,我们最初找了三个拍摄对象,跟了他们几天,拍摄效果却很不理想,没有挖掘到我们想要的故事。直到临走前两天,我们才猛然发现,这几天一直跟着我们忙前忙后,为我们操了很多心帮了很多忙的村支书,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为这个村子付出了很多,也对这个村子的每个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很了解。”

  在新疆的时候,王静的团队曾经确定了一位大娘作为采访对象,但她刚开始不太配合,不太愿意开口。她就决定和另一个队员先住到她家,每天跟着大娘一起择菜做饭、喂鸡逗狗、打扫庭院。就这样慢慢跟她熟悉了之后,最后他们才架起摄像机进行采访,大娘也告诉了他们很多故事。

  在海南定安,因为他们调研的话题“征地补偿”比较敏感,曾经敲遍了整个村子的门,都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们的采访。但即便是这样,他们的坚持不懈,最终还是打开了一户家门,得到了一些虽不多,却很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王静颇有感触地说道:“只要你愿意发掘,每个人都有故事。”

  同时她也提到,在访谈过程中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没有人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更没有义务让你在采访对象家中一住就是几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调研者应该畏首畏尾,因害怕打扰他人而不去介入。“放手去做吧。”王静想这样告诉她的学弟学妹们,“即使对别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会犯错误,但这就是我们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与成本。当我们逐渐成熟,才能明白当初的幼稚,才能更好地回馈社会。”

细水长流地做贡献

  “我们学新闻的,或者说很多其他的文科院系就是这样,去做一次实践,回来写一篇调研报告、几篇专访,再拍一部纪录片,看起来好像不如一些工科院系的实践项目‘有成果’。他们也许解决了一个实际的生产问题,或是帮助当地修了一条路、架了一座桥,是‘立竿见影’的实践。而我们的实践更像是‘细水长流’,但是只要有一个人通过我们的报告和视频,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现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王静带着深深的自豪感说道,这种“细水长流”式的实践,可能改变的是更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在思想和制度方面所发生的改变,对社会是更有裨益的。

  “做实践,我们不仅要‘受教育、长才干’,也要问问自己能做多少贡献。”因此,她希望有更多有能力“做贡献”的高年级同学,能够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以或“立竿见影”或“细水长流”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改变,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人说,世间有两种人能够品尝百态人生,演员,和记者,可我觉得不止如此。”王静摇摇头,坚定地说,“做实践也可以。”

(清华新闻网1月8日电   )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