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实践优良传统 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29.10.2014  11:44

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年会举行

   清华新闻网10月29日电 清华大学团委于10月26日在大礼堂举办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年会(Tsinghua Practice Annual Conference,简称T-PAC 2014),同时在大礼堂外广场举行社会实践联展活动。

图为陈旭寄语清华学子。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以及副校长姜胜耀。以及长期以来关注清华社会实践的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年会,并参观了联展。

图为史宗恺、姜胜耀参观联展。

  在年会上,陈旭表示,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有30年的传统。30年来,投身社会实践的同学人数日益增多,形式不断创新,希望这一优良的传统能够在清华园一直传承。

  年会上,校团委副书记林正航做了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分析了过去社会实践工作遇到的难点,着重阐释了2014年清华社会实践“四个体系”的创新理念以及取得的创新成效,并结合学校深化改革的教育理念对未来的社会实践工作做了展望。

  随后的现场展示环节中,共有18支优秀支队和个人进行了成果分享与交流,内容涉及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调研、体验式学习四个主要方面。

  整场展示环节共分为四幕,分别为自强不息——勤学、厚德载物——修德、人文日新——明辨、行胜于言——笃实。

图为“梦之网”项目指导教师于庆广发言。

  第一幕“自强不息——勤学”中,来自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程正雨展示了“美丽乡村设计”联合支队的实践成果。魏大博则代表电机系“索英•梦之网”支队介绍了“2014年最美乡村教师”杜爱虎的事迹,并分享了支队在今年暑假和国庆期间赴四川康定县贡嘎山乡为当地小学搭建微电网的故事。“微电网”项目的指导教师、电机系副教授于庆广也分享了自己指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图为公益支教类项目访谈现场。

  第二幕“厚德载物——修德”中,来自美术学院美12党支部的同学们以情景剧的形式向大家还原了他们在山西灵丘革命老区进行“中国梦”壁画创作的场景,真实再现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此外,来自书脊支教团、梦想学校、新疆阿合奇县少年宫支教支队的代表以及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刘燕玲以访谈节目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他们对于短期支教的探索和创新,以及在支教过程中对于教育的思考和热爱。

图为“城镇化实践课堂”的交流过程。

  第三幕“人文日新——明辨”中,人文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范文嘉介绍了他们在云南针对状语方言进行调研的相关情况以及李方桂《剥隘土语》口述史访的成果。土木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杨玉铭和经管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周笑盈也分别就自己的藏文化宣传纪录片和乡土中国采遗网的成果给大家做了分享。随后,一场以“实践课堂”为形式的交流拉开帷幕,四个与城镇化调研相关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并对来自中央、地方、企业、高校四方导师代表进行提问,并分别获得了导师的指导。

图为非洲友人向陶曼丽赠送礼物。

  第四幕“行胜于言——笃实”中,外文系本科四年级学生陶曼丽分享了其所带领的支队在非洲的公益社会实践情况,展示了清华社会实践国际化以及清华学子肩负外交责任进行圆梦的过程。吴赟韬、吴越、刘新华等人分别向大家展示了汽车兵器实践、研团实践以及航海实习等深度体验类项目的情况。

  展示及颁奖环节结束后,史宗恺进行了总结发言,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创新进行了肯定。他表示了通过年会的分享,他看到了清华学子因为行动而发生的改变。这些改变会令学生明确自己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身上应有的担当。他也希望清华学子能够继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心系祖国命运,用家国天下的情怀,将社会实践做得更具现实意义。

  活动中,姜胜耀也肯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意义,赞扬了教师们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年会在清华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合唱的《与你西行》的歌声落幕。

图为同学们参观实践成果联展。

  参与此次年会的还有各部处代表、师生700余人。年会颁发了2014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金奖支队以及最佳实践奖等奖项。

  此次年会从10月12日开始历时两周,10月26日为年会的最终总结大会。年会的总结体系为年会(CEFi),、联展(Exhibition)、论坛(Forum)和实践梦想工作室(iPDF,也叫实践微沙龙)。两周里,校团委共举办了一场年会、一次联展、7场论坛和20场微沙龙,共涉及百余支支队共2000余人。参与本次年会展示的支队是今年学校社会实践的一些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今年暑假,共有6400余名清华学子参加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并向世界延展。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 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