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兰:二十年做好治沙一件事
17.07.2017 10:51
本文来源: 林业网
宝秀兰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宝格吐嘎查的牧民。1997年春天,她和丈夫在嘎查里的沙坨子上栽下第一棵树苗。此后20年,她将2万多亩沙地染绿,营造起一片长15公里、宽7公里的林带。
驱车前往宝秀兰家,沿途越来越绿。站在她家的小院里,院外的开阔场地上已几乎看不到沙子。高大的杨树和榆树下,自由落籽的野菜羊奶克生长在草丛间,是包饺子的好材料。再向西看,十几米高的杨树早已成荫,1米多高的黄柳和锦鸡儿看不到尽头,曾经的茫茫沙海已成绿洲。
看着院外的片片绿色,宝秀兰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最初治沙,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1993年,宝秀兰嫁到宝格吐嘎查,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了她当头一棒。“村子里只有几十棵老榆树和柳树,全是白沙子,种不了地,牛羊也养不活。一场大风刮过来,沙子就能把房埋住。”
宝秀兰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前后,嘎查里拥有大面积草场,由于不合理放牧,植被衰退、草场退化,最终导致了大范围土地沙化。世代放牧的传统让牧民们无法轻易离开故土,恶劣的生态环境又截断了牧民的生活来源,土地沙化和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做了几十年嘎查书记的公公告诉宝秀兰,想在沙漠里生存,只有造林一个办法。
1995年,宝秀兰用卖牛的钱买了1200株杨树苗,栽在了房前屋后。由于雨水条件好,树苗当年全部成活,这让宝秀兰坚定了治沙的决心,“只要有人栽树,一定都能活。”
于是,宝秀兰成了嘎查里栽树的第一人。1997年,她和丈夫承包了2500亩荒沙地,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栽树,天黑了才回家,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没有水浇树,就赶着马车从数里地外的家里运。栽下的树苗被风埋了,就挖出来重新栽。还没扎下根的苗子被牛羊吃了,就日日坐在沙坨子上看着。承包的荒沙地治理完了,就去集体的地上继续栽。
不是没有失败过。2012年,为打造奈曼旗集中连片治沙示范地,宝秀兰贷款15万元,雇了50多个人一口气栽了5000亩树。然而,由于当年雨水条件不利,加之冬季大范围降雪,到第二年验收时,只有300亩验收通过获得国家造林补贴。
生活还要继续。宝秀兰打起精神,继续一边养牛养羊一边栽树治沙。令她欣慰的是,随着树越栽越多、越长越好,嘎查里的农牧民也纷纷加入了植树行列,宝秀兰就免费给他们提供树苗。慢慢的,宝秀兰组建了自己的植树队,每到植树季节,一群人赶着上荒沙地栽树的情景成了嘎查里的一道风景。
2013年7月,宝秀兰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治沙造林的干劲儿更足了。2013年以来,她带领植树队共完成造林1.1万亩。
生态环境好了,农牧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如今,嘎查里修了路,牛羊卖上了好价钱,家家户户通了电、盖了新房。
20年来,宝秀兰记不清自己栽下了多少株树苗,唯一坚定的是要继续栽下去。“我想把嘎查里的沙地都栽上树,让大家在沙漠里好好生存,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宝秀兰说。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7.07.2017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