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释疑:空气污染持续但“红警”解除

23.12.2015  16:57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曾鼐)北京于22日24时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但23日清晨,京城依然“”伏四起。红色预警为何不延时?北京市环保局应急处处长王斌解释,23日北京空气质量仍将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但达不到启动红色预警要求的重度污染水平。

  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北京启动了史上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19日,北京再次拉响“红警”,至22日夜解除。但23日清晨,北京依然灰蒙蒙一片,局地能见度不足500米。

   为何不延迟红色预警?

  “中度污染不足以达到启动红色预警的要求”,王斌说。他说,空气重污染预警发布和解除工作,是基于空气质量研判会商;根据22日会商结果,23日北京污染情况将由北至南逐步改善,为此22日15时提前发布解除红色预警指令,22日24时红色预警正式解除。

  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测空气重污染持续一天,发布蓝色预警;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两天,发布黄色预警;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发布橙色预警;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以上,发布红色预警。

   为何能见度却不改善?

  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小玲表示,从22日午后至23日上午,华北地区大范围持续低能见度天气,北京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局地发大雾橙色预警。她说,22日后半夜相对湿度接近95%,水汽增加,使得能见度迅速下降,所以视觉效果非常差。

  据环保专家介绍,雾不等于霾。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但雾本身没有污染。而灰霾,是因空气中的灰尘、硫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可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张小玲说,污染扩散仍需要一个时间过程,23日早晨北京北部已转为偏北风,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逐步下降。预计23日午后,从北至南,北京能见度将会得到改善;24日,冷空气作用维持,污染将逐步消散。

   为何今冬北京雾霾频发?

  综合分析近四年北京11月至12月空气污染情况,过去三年,除了2012年12月的PM2.5浓度月均值刚超100微克/立方米,其余5个月的PM2.5浓度月均值都低于100微克/立方米,去年12月的月均值只有50微克/立方米。但北京今年11月和12月的PM2.5浓度,每月均值都超过100微克/立方米。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北京的空气污染情况有所改善,今冬PM2.5浓度较往年跃升,非污染排放增多,主要受极端天气、强厄尔尼诺年等气象条件影响。

  张小玲指出,今年北京及京津冀地区不利气象条件增多。据她介绍,与往年相比,北京冷空气势力偏弱,今冬地面风速只有1.8米/秒,低于常年平均的2.3米/秒;11月至今,北京静风日数达41天,高于常年平均值28或29天;平均相对湿度达到70%,常年同期相对湿度只有50%左右;大气混合层顶高度今年只有500米,低于冬季平均1000米的高度,这些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