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18.09.2016  19:34

9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6年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分析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志勇副教授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8月份,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此前初现的企稳现象,但是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宏观经济风险依然处于累积阶段。

宏观经济企稳的现象表现在:第一,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环比增长率有负转正。第二、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降幅收窄,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第三,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5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第四,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同比、环比呈现小幅微涨;8月份同比增速6.3%,环比增速0.53%,分别比上个月加快0.3和0.01个百分比。第五、8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0.4,扭转了此前连续数月下降的趋势。

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不稳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价格指数负增长风险依然存在。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为1.3%,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对环比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季节调整后发现,消费者价格指数下行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负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增速都处于下行通道。2016年以来M2增速持续下滑,从年初的14.0%下降至7月份10.2%,几乎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2.2%,比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广义货币增速跌至危机之后最低点,货币政策有“名松实紧”的迹象。

宏观经济风险依然处于累积阶段。具体表现在实体经济面临不确定陷阱,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货币存量活期化现象假设;流动性供给存在“脱实向虚”风险;板块和地区经济塌方式下滑风险依然存在,地方财政面临较大考验;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与会嘉宾围绕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表示,由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或者是比较大规模的宏观刺激,下一步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还是应该继续进行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反复强调的结构性改革。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则表示,在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中,还应该进一步关注CPI的核算基期、M2增长率、房地产、流动性陷阱等问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就目前宏观经济中的两大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目前民间投资的下降问题,从投资周期来看,一段时间之内某个部门的投资下降和投资拘谨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其对于对体制的影响不容忽略。民间投资下降这个趋势延续对于改革并不有利,未来可能出现的民营部门的弱化很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如何正确认识7、8月以来宏观经济系列数据的一些变化,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市场性、内生性的动力到底如何,二是政策性能否持续。而不要对于目前政策性趋稳进行过度评价,同时还要高度关注政策性趋稳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风险累积所产生的一些后续问题。刘元春教授表示,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品牌论坛“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十周年之际重点打造的常规性活动,每月举办一期。分析会突出“时效性、学术性、政策性”,旨在汇聚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术界的思想力量,针对宏观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把脉中国经济,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