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2015)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和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2015)”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乃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孙国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张永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凤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中诚信集团执行副总裁闫衍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丁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副教授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伊志宏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自创办之日起,就注重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与中央的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相结合,将中国的真实问题和全球视野相结合,将研究所取得的深刻思想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论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志宏副校长代表学校感谢论坛的合作机构、与会嘉宾、论坛学术团队成员的投入和坚持,希望论坛继续努力,贡献更多智力成果。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4—2015):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认为,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以及深层次扭曲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的小幅回落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相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一些亮色。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4%,CPI为2.2%。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不仅延续了以往几年的4大典型特征,同时还在房地产周期性调整、大改革、去杠杆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现象和新的运行模式,很多参数开始出现超预期调整。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开始步入其攻坚期。
报告指出,2015年将是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的进一步加大、经济低迷的进一步持续以及财务困境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异点。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报告对常态情形下的参数进行假设,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15年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2015年在常态情形下GDP增速将达到7.2%,CPI为2.7%,投资增速为12.3%,消费增速为11.8%,出口增速为5.6%。
通过比较不同政府取向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效果,报告建议政府应当抛弃“唯增长”与“唯改革”的取向,采取“均衡取向”,即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改革”与“大调整”。同时,政府应当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采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并防止在实际操作中将“均衡取向”等同于“中庸取向”,使改革在教条式的“稳增长”中流于形式。
论坛讨论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提出,在“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第一,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应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民在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能够同小康生活的水平相适应,同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着力淘汰过剩和落后的产能。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积极发展服务业。对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当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胡乃武教授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应当主要靠市场实现。政府应当通过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引导,同时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当中的服务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提出应积极推行六方面的减税:创新、创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资本扩充行为、亏损企业,以及继续调低个人税收的起征点。与减税相适应的,要适度推动政府改革:一是要减少政府财政的直接投资支出,改为企业债券或者国有债券;二是要降低政府的补贴支出,以减税代替政府的财政补贴;三是减少政府的事业单位开支;四是减少公务员以减少政府开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教授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三条方案:即税制改革、预算改革和财政管理地位改革。
国务院研究室孙国君副司长梳理了政府经济工作的主要脉络,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的取向:一是要稳增长;二是鼓励大众创业和创新;三是从结构调整中找到扩大内需的途径;四是目前在低速发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风险因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张永军认为,对于明年的政策,一是关于改革取向和稳增长取向,不能过于倾向于某一种取向,要采取比较均衡的取向;二是要强调财税政策在调结构方面的作用;三是在面临国内外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之后,应通过外汇债款渠道提高准备金率,不应该采取强硬的刺激性政策,且货币政策不能放松;四是我国对于交易的货币的需求仍比较旺盛。他最后提出,应该通过对汇率市场的干预,使得人民币汇率适当贬值。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2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作为常设性发布会,“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自2006年创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十二期,并发布了当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方面的分析与预测报告。论坛所发布的报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较大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