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宏观经济数据加速分化 要靠供给侧改革唤醒内生动力
在4月经济数据密集出炉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今天(5.15)联合主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把脉宏观经济。在这场分析会上,“分化”二字成了描述中国经济的高频词汇。
在这场“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对信贷、投资、价格、汇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个方面的数据,其中都有“分化”的痕迹。在信贷方面,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货币增速维持了相对较高水平。4月份M2虽然只增长了12.8%,但是M1得同比增速却高达22.9%。两者之间形成这么大一个剪刀差,让人很难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指出,当M1增速远远大于M2时,要警惕资金的短期化现象。
于泽:这就表明现在我们的资金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而这个现象实际上表现了整个市场流动性偏好的上升,与我们风险偏好的下降,而这个上升和下降,实际上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制约是比较大的,因为在我们整个流动性偏好上升的情况下,我们的资金就很难由虚入实,整个会在金融中进行徘徊。
在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上升,但是民间投资在今年出现了快速下滑。报告显示,4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2%,只有去年同期水平的不到一半。于泽认为,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更多是政府的拉动,市场自发的力量还不足,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分化。
于泽:虽然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我们的社会规模和我们政府推动下,呈现了一个个起稳的态势,但是我们民间并没有对政府进行一个紧紧跟随的态度。这反应的其中一点是现在我们的流动性偏好上升,而风险偏好下降。
在价格方面,总的来看,四月份价格水平也呈现分化态势。尤其是在生产价格指数方面,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钢铁、有色等行业逐步复兴,价格中枢逐渐上升。但这种复苏并不具有全行业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报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PPI会维持温和收窄的态势,但是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CPI的反弹主要还是由于鲜菜和猪肉价格的支撑,随着温度回升,蔬菜供应逐渐加大,价格水平会得到抑制。所以,二季度的CPI也将维持在相对温和的水平。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分化的经济数据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数据,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具有一定的定力。
刘元春:我们不要盯着自己的脚背走路,那样很有可能就会摔倒走不好路,因此目前我们关注中国的宏观,过渡地关注月度数据可能很头疼,所以你就会大喜大悲,3月份大喜,4月份一看好象不太对劲了,消费数据下来了,出口数据下来了,投资数据虽然还凑合,但是实际上内在的结构数据还不妙。如果大家再看看5月份的数据,我相信大家又会大吃一惊。
当然,专家们也指出,4月份的数据暴露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信贷加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因此,要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唤醒市场内生动力。
财新智库莫尼塔董事总经理、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建议,在财政政策方面,今后不能只注重基建投资。
钟正生:看数字的话肯定更多要有基建投资,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率是高的,方向是对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允许的经济增速适当回落,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转向民生保障上面,我觉得这是更可持续的也是更加健康的一种方式。
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专家建议维持适度稳定透明的货币供给。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还指出:各种精准的政策调控是下一步的一个核心,而做到精准调控,就要客服碎片式改革。
刘元春:一只螃蟹八只腿,脑袋还没弄,各个腿都要动,最后这个螃蟹就动不了,这是我讲的碎片式改革的陷井。要克服碎片式改革的陷井,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行政力量的重构。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