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效节水灌溉:拔“穷根”工程

02.06.2015  15:14
  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水问题一直是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日益加大,经测算,按照国家分配给全区的取用水总量,到2017年全区缺水9.9亿立方米。破解宁夏水资源“瓶颈”,必须走挖潜改造的路子,大力优化用水结构,转变农业用水方式,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近年来,自治区积极应对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形势,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坚持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结合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田灌溉方式,把以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按照“统筹兼顾、连片推进,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多方参与、建管并重”的原则,采取项目倾斜、科技支撑、典型示范等措施,全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2014年年底,全区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6万亩,占灌区总面积的23.8%。从近年实践情况看,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可以实现增产10%的目标。以种植玉米为例,同样是扬黄灌区,同样是沙地,黄羊滩的滴灌玉米比大田玉米亩均增产80公斤。据此推算,全区扬黄和库井灌区160万亩地膜玉米实施滴灌后,可增产1.28亿公斤。
  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进程加快,自治区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实现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稳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的枸杞、葡萄、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亩均增产10%以上,增收超过1000元。
  2011—2013年,宁夏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累计节水3亿立方米,亩均节水150立方米,在持续干旱、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以农业节水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现“四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了“省水、省钱、省工、省肥”。与传统的土渠输水和田间大水漫灌相比,管道输水节水20%-30%,喷灌节水40%,滴灌节水50%-60%。全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由2011年的90%下降到2013年的88.1%。节水的同时,节省了水费支出和灌溉用工,特别是实行水肥一体化的工程,可减少化肥使用量40%。 
  ——实现“四增”。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农业用水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增加、亩均产量和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增加以及绿地植被的增加,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粮食持续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2013年,宁夏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增加3000万公斤。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示范推广,在实行土地流转、作物统一种植的区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经营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酿酒葡萄、枸杞、红枣、硒砂瓜、蔬菜、苗木、马铃薯等高效节水特色农业格局。原州区马铃薯喷滴灌,同心县枸杞滴灌,中卫硒砂瓜、玉米滴灌等都助推了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和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随着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贺兰山东麓、沙漠边缘等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在农业用水总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滴灌技术延伸供水,发展了葡萄、红枣、枸杞、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转变农田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是宁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以实现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