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举办“发现学院路”沙龙 如何让学院路变学院城
中新网北京新闻12月7日电 (记者 于立霄)“发现学院路”2018学院路城事设计节思想者沙龙6日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举办,吸引100多位来自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领导、师生和规划师踊跃参加。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表示,设计将让城市更有趣,发现学院路首先要发现学院路有品位的地方,要找到最能体现学院路气质的场所。他认为,发现学院路,不仅要看到学院路的学院,更要看到学院路的路和人,要在寻找学院路短板的过程中,发现学院路的优势资源,共同建设学院路。
自“发现学院路”2018学院路城事设计节活动推出以来受到欢迎,目前已收到近300件参赛作品。冯志明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项活动,打开学院路大院大所的信息资源壁垒,搭建平台、共同参与,做好家门口的事情。”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巍结合已经完成的调研问卷,分析介绍了责任规划师眼中的学院路情况。在他们看来,学院路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城,也是高校学生最多、高学历人才最密集的地方。这里每50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院士,每年有13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学生前来交流。
刘巍称,学府气息浓郁是学院路名副其实的城市标签。未来希望通过城事设计节活动,增加更多的开放共享空间,描绘出学院路的文化地图、共享地图、行走地图、美食地图、商业地图。
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主持的思想者沙龙是当天最具人气的活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教授李丁,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资深媒体人、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北京知乎科技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徐鉴围绕学院路到学院城的发展畅谈了各自的想法。
在袁牧看来,中国的大学更像一个缩小的社会,尽管经过长期发展,仍然没有形成社区的概念,往往用一堵围墙将自己与街道隔离。因此,大学不能永远孤立于社区之外,只有各个大学、学院成员从心理上对街道、社区予以广泛认同,从学校人变成社区人,学院路才能变成学院城。
李丁认为,大学是生产理论的地方,理论则会指导社会发展。希望未来的大学发展更加开放包容,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将大学优势资源向社会开放,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新市民。
叶一剑在分析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时强调,大学与城市是个老话题,应该把握好三个尺度,即大学与所在城市的关系、大学与所在地区的关系、大学内部的城市化尺度。很多城市尽管缺乏学府气息,却不一定要按照学府气息去规划发展。应超越大学围墙看社会,要找到城市基因和文脉,大学资源、人才资源更要服务于街道和社区。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李礼谈了他对学院路的感受。他说:“虽然学院路区域内资源很多,文化气息浓厚,但归属感不强,生活中仍有许多不便之处。一条学院路被几条环路切割,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活体验。”
李礼建议学院路在改造过程中突出科技感和现代感,对重要节点赋予意义,做一些体现文化的物理空间,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及公众参与活动。他说:“北京与上海对比,文化人在北京很多,文明积淀却不如上海。北京是城市,而上海是都市。”
面对听众席上的参赛学生,几位沙龙嘉宾还对他们的5个参赛方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学院路街道二里庄社区健身设施的改造设计方案,还是成府路城市家具的设计方案,在嘉宾看来,方案本身并不需要过多的点评,从小处着手,正是逐步改善城市面貌的必由之路,也是本次城事设计节的举办初衷。(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