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丨潘贤丽:想去的地方很远,所以要努力

05.12.2019  14:55

    本网讯 潘贤丽,我校理学院运筹与管理专业16级博士研究生。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0。曾获得北京运筹学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及北京计算数学学会优秀青年论文奖。硕士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硕士论文被评为我校十佳优秀硕士论文。博士期间曾获得大北农励志奖学金及多次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曾担任理学院博士第五党支部书记,数学171班班级辅导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初见潘贤丽时,你很难将眼前这个阳光可爱的小姑娘和一个数学女博士联系到一起。但当你读懂她在工作时眼中透露出的坚定与严谨时,便会理解获得奖学金的背后蕴含了多少努力与汗水。2013年,潘贤丽同学因为本科URP开始接触到科研并深深被它吸引。毕业后她选择了本校保研的道路,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研究生。到现在,她已在理学院数学系度过九个春秋。在这里,她遇见了自己的导师徐义田教授以及数学系十分nice的各位老师们,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机器学习模型及算法相关的工作。她说做科研比她想象中难的多,也有意思的多。从一名科研萌新到现在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流程,这中间经历的“故事”及“事故”都是她科研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做科研是辛苦的。在她的记忆中,既有凌晨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莫大热情,也有辛苦许久发现白忙活一场之后的沮丧。既有大家一起争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之后相视一笑的喜悦,也有自己独自琢磨数月,仍然无所得时的迷茫和自我怀疑。但是,她表示科研带给自己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幸福。她说一个人能够找到值得自己花若干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做的事情,无论是出于梦想还是职责,都应该努力把它做好。临近毕业之际,她希望自己能够牢记初心,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从来不是孤独的

与实验学科不同的是,机器学习没有瓶瓶罐罐,没有试剂原料,更没有实地调研,每天陪伴潘贤丽的就是厚厚的论文和一台几乎24小时不断运行的电脑,这种枯燥的生活往往更难以坚持,也在无声之中带给她一层一层的压力。但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回顾6年来的生活,她却从未感到寂寞。她表示,能够发表好的科研成果并且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并非单纯依赖自己的努力,过程中导师的帮助,实验室小伙伴们的陪伴都给了自己莫大的力量。谈到这,潘贤丽说自己特别感谢徐义田老师每一次的谆谆教导,初入实验室时,她作为一个科研萌新,完全不知如何从事科研工作,是徐老师严谨、负责、认真的科研态度感染了她,从阅读文献、确定选题到解决难关,每一个环节徐老师都认真指导,这种春风化雨的精神帮助她顺利的从本科时代过渡到科研的道路上来。此外,潘贤丽也对实验室的同伴们充满了感激之情。每当遇到无法攻克的难关、不知前路在哪儿时,大家都会毫无保留提供帮助,共同探讨解决,她坚信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是自己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阶梯。同时她还表示,实验室的小伙伴们是自己的朋友、同事,更是自己的家人,大家一起出游、一起聚餐、一起运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自己逐渐的建立了乐观向上的态度,体会到了严谨的科研生活之外的充实与快乐。在这样一个有爱的团队中,大家才能共同进步,扬帆远航。

走出去,发现科研之外的广阔天地

潘贤丽同学说,科研是她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她生活的所有。她骄傲地提起自己曾经是数学系17级本科生的辅导员。她说:“看着这些小朋友们,就像看到了当初初入大学的自己。我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少一些我曾有过的迷茫。”做辅导员是一个繁杂的工作,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军训受伤了,选课流程不会,班里学生不去上课,生病发烧了等等。她第一次体会到为人师长的责任与担当。她说虽然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但她一直在努力。此外,她假期常约好友一同旅行,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去感受自己从没见过的风景。她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暂时从科研里解脱出来,换一个更好的自己再回来继续工作。

科研注定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尽管荆棘丛生,亦会有鲜花盛开。她戏谑的说,自己作为一名老学姐,想对仍在科研的道路上奋斗的追梦者们提出几点小小的提醒:“如果你是一名科研新人,不要害怕,保持热情,放手去做吧,你的未来充满可能性;如果你正在科研的道路上艰苦前行或高歌猛进,希望你已经明白自己正在做的是什么事情并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如果你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久了,希望你依然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并祝愿你已有所得。” 她说,中国农业大学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衷心祝愿大家能在这里过得充实、快乐,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