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校团学组织广泛开展活动纪念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将举国同哀,共同祭奠在77年前那场浩劫中遇难的无数同胞,共同铭记国耻,展望未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广大青年学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脊梁,更应该以己当先,率先发出青年强声,展现青年担当。
国家公祭日前夕,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面向全国高校团学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部署开展了“国家公祭日·学子知与行”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全国各级团学组织要在国家公祭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多样、感情真挚的线上线下纪念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亲身体验,让青年学生们深刻感受国难的沉重,激昂爱国情怀。
12月12日开始,团中央学校部通过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开展了“三行祭文”微博接力活动、话题讨论、线上献花和公祭仪式微博直播等多项线上活动。截至12月14日上午,已经发布国家公祭日相关微博话题37条,经各级转发后,微博评论总计超过157万条,每条平均阅读量超过200万次。其中,团中央学校部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团委发起的“国家公祭忆国难,三行祭文悼哀情”微博接力活动,官微直接转发量达到377251次,评论量达43065条,同学们纷纷写下“千万烈士亡疆场,爱国衷肠不可忘,亿万同胞祭国殇”、“先烈英魂天地间,青春热血撒河山,复兴中华担众肩” 等包含真情实感的祭文。同时,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信平台在12月13日推出了“国家公祭日 学子知与行”活动专题,联合团江苏省委学校部、团重庆市委学校部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委、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和南京大学团委,共同推出了多篇国家公祭日宣传作品,并开发了公祭日鲜花平台,截至12月14日上午,专题直接转发量已经超过10万余次。
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国家公祭日专题,组织内容丰富的线上活动寄托哀思。团江西省委学校部发起“国家公祭日我们不流泪”微倡议,广泛动员青年发布照片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参与者超过8万人次。团重庆市委学校部利用微信平台发起“重庆学子同祭12.13——线上为死难同胞献花活动”,公祭日当天参与人数达50万余人次。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组织开展了公祭日微传递活动,以“一句话缅怀,一幅图传递”的形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亮出自己的态度。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开发了#烛光寄哀思,强国我先行#为主题的微信应用,通过“点蜡烛,寄哀思,明责任”的方式,向青年学生宣传首个国家公祭日由来,该应用于12月12日傍晚正式上线,截止至2014年12月13日23点,短短一天之内参与量近12万人次。
除此之外,各地各高校开展的线下纪念活动同样如火如荼。江苏全省131所高校集体组织收看了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仪式,并采取全校学生集体悼念、演讲、参观展馆展览、爱国影片观影、馆园祭扫、灯光烛光祭等方式开展各种线下活动1700余个,直接参与大学生70余万人。山东省学联发布了《从齐鲁大地遥望紫金山巅:血印依旧在那里——致全省青年学生的一封信》,新疆学联发布了《在新疆守望南京:我们不会忘记——至新疆各族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些包含热情的公开信一经推出,很快引起广大学子的共鸣。北京学联携手京津冀晋蒙沪闽陕八省学联主席共赴一二·九活动纪念亭,举办祭奠仪式,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央歌剧院于12月13日当天共同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音乐会”,以纪念演出的形式寄托哀思告诫英灵。东南大学团委邀请了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讲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悲壮历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团委开展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和遇难同胞丛葬地祭扫活动。浙江工商大学组织4000余名师生通过“微长征”的形式,沿钱塘江开展19.11公里的公祭毅行,并在毅行途中开展“毋忘国耻”祭奠签名、“祭奠英烈”百人寄语。湖北文理学院在公祭当天组织学生开展了“千人默哀”活动,为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献上追思和祭奠。东北农业大学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和东北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在展馆内义务进行参观路线引导和遗址历史讲解。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们纷纷留言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即体现了对历史的尊敬和缅怀,更充满了民族自信和自强。有同学表示:“牢记历史,自强不息,维护和平,这是我听完习大大讲话后最深的感触,这就是我们青年人的担当。”也有同学表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为未来指明方向,屈辱的苦难历史一去不复返,未来的辉煌更需要我们的双手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