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谈落地)深入实施学科立校战略 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步伐——访副校长刘大锰
06.08.2020 09:50
本文来源: 地质大学
从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坚持立德树人 实施落地行动 开启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到落地行动实施意见出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双一流”建设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着。全校上下凝心聚气,干劲十足,一种拼搏奋进、干事创业的氛围在学校越来越浓。 近日,刘大锰副校长接受采访,盘点学校“双一流”建设现状和学科建设的重点难点,详细阐述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的战略目标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十分吻合的。由建设一流学科到建设一流大学,再到进入一流大学前列,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刘大锰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今后五年,为了确保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近期目标,并为中远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科发展上,大力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发挥优势学科的牵引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 综合实力提升,奠定“十大行动”基础 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填报“双一流”建设监测数据。于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为关键时期,学校克服了种种困难,于3月上旬完成了填报工作。刘大锰说,通过填报结果可以看出,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效,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双一流”建设完成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构建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显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建立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实施求真系列人才计划,形成了以“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千人、名师”梯队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特别是近两年,新增两院院士2人,国际地球化学会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每年都有自主培养的杰青入选,标志着我校在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还选拔了11个“求真群体”、5批“求真学人”以及2批“求真博后”,做强学科发展第一方阵。 提升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围绕“落地行动”中提出的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的“五大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科技支撑。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加强“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李曙光院士团队在金属同位素与壳幔物质循环以及大氧化事件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王成善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项目成果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和建国70周年成就展;王成善院士和成秋明院士发起的首个由国际地科联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DDE)”启动;邓军教授主持完成的“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项目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孙友宏教授主持完成的“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筑牢了文化传承前沿阵地。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文化建设条件保障,成立自然文化研究院,制定“北地”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打造“北地印象”文化品牌,推出原创文化产品,传承和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展示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推进了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推进多层次国际合作交流。近三年来,有400多位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学术组织和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任职的优秀学者。 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学科建设落地落实 “当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刘大锰说,“下一步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需转型升级;基础学科要进一步缩短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差距,特色学科优势要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强,学院与学科的关系要理顺;学科链要适当延长;学科带头人责权利要明晰,有限资源杠杆的导向性要加强。所以,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目标,加强一流学科引领和学科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是解决学校发展中问题和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刘大锰表示,深化综合改革,主要包括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教育教学四个方面,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 目前,学校在“双一流”和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出台9个文件,成立了“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双一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求真群体管理实施办法等,调整了学校综合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接下来学校会大力推进大学科融合,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完善学科体系,推动地质学从岩石圈向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等方向拓展,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调整学院建制,完善学科建设模式,理顺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关系,解决“一学院多学科,一学科多学院”问题,实现学校、学院、学科三者发展目标协调统一;以优势学科为牵引,注重交叉学科培育,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分层分类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 以绩效为杠杆,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文件中明确提出以绩效为杠杆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为了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也出台了系列政策,改变了绩效奖励与论文、学术身份等因素单一挂钩的情况,探索出既结合当前形势要求,也符合学校的基本情况的方法,初步构建了求真群体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论文专利、科研项目、学术声誉、科教获奖四大类,后续该指标体系还将不断完善。 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完善学科建设模式,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促进学科内涵建设。刘大锰说,“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实行求真群体年度检查、中期评估、期末验收等监督考核制度。通过开放竞争和监督检查,实现对求真群体的滚动支持、动态调整和绩效奖励。 一是创新经费支持方式,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克服“五唯”倾向,将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相结合,完善求真群体考核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加快科学研究院学术特区建设,推进求真群体考核评价、队伍建设、绩效奖励分配等方面改革。 二是完善学科建设带头人选拔机制,健全指标公平、考核公正、过程公开、绩效激励、动态调整的竞争机制,明确学科建设带头人的责、权、利,使其真正成为谋划学科建设方向、凝聚学科建设队伍、引领学科建设步伐的核心。 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根据安排,今年下半年将对求真群体开展新一轮的考核,对求真群体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对在求真群体建设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二级单位、首席科学家和学术骨干给予特别奖励。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实现“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的战略目标,人才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刘大锰表示,学校会在明年提高绩效的比例和范围,进一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激励力度。
本文来源: 地质大学
06.08.2020 09:5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