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中小学体育20条出台
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北京市教委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并出台20条具体措施,以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到2035年,北京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以及《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简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着力破解影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课程体系衔接不紧、体育课时不足、课外锻炼重视不够、场地资源短缺、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健全组织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机制、督查机制等方面拿出实招。
据介绍,《行动方案》《中小学体育二十条》力求做到改革任务明确、措施科学精准,特别是《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每一条包含1至3项具体内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也是内容清晰的工作任务,还是考核评价的明确指标,便于操作实施也便于督查问效。
——设计一体化。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和重中之重。按照“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要求,构建学段衔接、贯通培养、大中小幼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培养喜欢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习惯。
——时间量增加。北京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阶段每周5节体育课,初中阶段每周4-5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3-5节体育课。对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提出了刚性要求,课间和午休时间不计入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方式多样化。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学科的实践性更强,受学生的个体条件局限更大。《行动方案》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育运动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配套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涵盖了46项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课程供给,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
——标准更明确。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项目的课程提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和学校质量评价标准,实现1-12年级全学段课程衔接、整体建构,课程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明确,体现北京特色和首善标准。
负责人表示,北京明确了市区两级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强化评价监督和各项保障,破解制约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兼职体育教师管理细则》,发挥首都资源人才优势,进一步充实体育教师队伍。
负责人指出,对各区、各学校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上有很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特别是解决难题的经验做法,要及时加以提炼推广,通过定期召开推进会这种形式加强示范引领,不断强化“无体育不教育,无体育不学校”的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重视和参与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据悉,到2030年,北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