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2016年工作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09.03.2016  11:27

3月3日上午,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2016年工作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基教一司副司长俞伟跃,我校党委书记罗维东,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和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杜汇良主持。

我校党委副书记、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主任薛庆国汇报了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要点。薛庆国指出,2015年研究中心评审立项470项课题、评选确定100项优秀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三走”如何“”》《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宝典》两部教程、编写报送7期专题研究报告、协助培训1200余人次团学干部、组织举办4期人文社科青年专家学者学术沙龙活动、选拔招募3期33名研修挂职干部。2016年,研究中心将围绕学校共青团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聚焦学校共青团重大现实问题,遵循新型智库建设规律,进一步强化主业意识,突出成果导向,发挥协同优势,凝聚相关力量,完善制度机制,注重改革创新,为提升学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学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工作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石新明汇报了全国学校共青团2015年研究综述和2016年课题设计相关考虑。石新明指出,2015年学校共青团相关研究存在高质量研究成果偏少,与实践结合不紧,深入、持续、跟踪性和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缺乏等突出问题。他指出,2016年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设计应坚持改革导向、问题导向和咨政导向,确保研究成果服务学校共青团改革创新、问题破解和政策制定。

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民忠、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曦、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河北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等领导专家,围绕研究中心2016年工作设计和选题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意见建议。

我校党委书记罗维东在讲话中指出,依托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既体现了团中央对我校共青团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充分信任,也承载着学校共青团战线对加强研究能力建设、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殷切期待。2016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和支持保障,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的平台优势、学校团组织的实践优势,为研究中心建设提供学术指导、理论支撑、人才保障和工作支持。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在讲话中指出,研究中心要紧扣学校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研究重点,着力深度挖掘,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品牌。冯刚强调,研究中心要注重研究力量的整合,广泛动员学校共青团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分层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切实为学校共青团工作实践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讲话中指出,研究中心成立运行一年来,实现了机构场地人员的完全到位,奠定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和制度体系,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凝聚了专业的研究力量,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傅振邦指出,教育行政力量、高校专业力量、社会市场力量和共青团组织力量的有机结合、资源协同是研究中心开局良好、旗开得胜的机制保障,学术指导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专家学者的指导支持是研究中心规范运行、科学运转的智力支撑。

针对研究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谋划,傅振邦指出,要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推动实施的重大契机,立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深化共青团改革的时代背景,充分听取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领导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突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功能;针对研究中心2016年的工作设计,傅振邦强调,要聚焦核心主业,坚持实践性、应用性和团组织自身的属性,围绕团员学生、学校团组织和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团学工作,重点抓好学校战线的科研服务管理和重大课题攻关,重点推进面向学校共青团改革和团学工作实践的政策研究,为实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推进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撑、思想支撑;针对研究中心自身建设,傅振邦强调,要继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协同机制建设,确保2016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还发布了研究中心徽标,增补了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聘任了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

(摄影:校团委)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