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21.12.2016  00:17

12月16日,中国首届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方法、趋势与突破:互联网时代的学术评价”。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学术评价研究界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与学术机构代表与相关媒体70余人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李军林主持论坛并致辞。他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学术成果评价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投票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促进学术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长期开展学术评价理论方法研究,此次会议围绕学术评价的前沿问题开展研讨,对于促进中国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第一阶段,五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刘大椿分享了关于大数据时代学术与评价的反思。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从建设一流学科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朱剑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主体的分裂问题并探讨了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的机遇和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副教授郭绍俊以《数据科学领域学术评价的多元化》为题作了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杨红艳围绕大数据时代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提出了评价可能发生的七个方面的变革。

论坛第二阶段议题为“大数据与学术评价的新特征、新发展和新对策”,由武汉大学世界一流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思洛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内生评价及变与不变的问题,吉林省委党校《长白学刊》主编赵连君与中国社科院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荆林波就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与未来方向进行了专题报告。

论坛第三阶段议题为“互联网时代的期刊评价与人才评价”,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主持。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肖宏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俞伯灵从把好“出口”关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通讯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学术人才评价可能发生的变革。

论坛第四阶段议题为“互联网时代新型智库的建设与评价”,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主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探讨了中国智库的大数据评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王欣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社会智库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杜小勇分享了自己关于学术评价的几点思考,武汉大学世界一流智库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思洛与大家分享了世界一流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作总结发言,阐述了评价研究中心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并表示将把论坛持续举办下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兼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钱蓉参加会议。

近年来,学术评价逐渐上升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和研究的新热点,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管理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次论坛汇聚了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专家,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学术评价”的前沿问题开展了研讨,是一次引领中国学术评价理论方法进步的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