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著名作家严歌苓驻校北师大

28.11.2014  09:58

  2014年11月26日下午14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跨越文化的思考与超越性别的书写: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严歌苓入校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席、主任莫言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资深教授童庆炳、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著名作家格非、周晓枫等出席会议。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悠久的文学创作传统以及推动中国文学能走向世界的理念。严歌苓女士作为著名的华裔作家,在中外文学交流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成就斐然。希望严歌苓女士在驻校期间弘文励教,培养北师大文学人才,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学。


  童庆炳教授认为严歌苓作品取材独特而广泛,其艺术已经成熟,并且在构思和讲述故事方面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才华,也因此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文学。成为北师大的驻校作家,将有助于严歌苓将她自己独特的小说理论传授给在校师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好的酝酿校园文学氛围。   


    随后,刘川生书记为严歌苓颁发驻校作家聘书,童庆炳教授为严歌苓颁发了兼职教授及作家导师聘书。

  莫言先生认为,严歌苓能来给写作的研究生讲课是一个福音。因为严歌苓是真正懂得小说技术的作家,她一定可以条理清晰地给大家进行写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莫言先生鼓励学生积极向严歌苓请教问题。


 
       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在欢迎辞辞中用“炉火纯青”来评价评价严歌苓高超的写作技巧,认为其作品《陆犯焉识》 以温润表现深刻,“让人沉醉、痴迷。” 严歌苓的丰富阅历、跨文化的背景,尤其是接受过美国著名文学写作专业的学习经历对文学院正在进行的文学学位教育而言特别重要。希望严歌苓多跟学生们接触,把丰富的文学经验、跨文化的见解传授给学生,促进校园的文学气氛。

       张清华教授认为,严歌苓的多重身份和穿行于不同文化民族环境的丰富经历使得她的思考具有跨文化的价值;而其独特的敏感细腻气质和超越性别意识的深入书写社会历史的的能力又使得她的作品具有超越性别的价值。

       孟繁华教授通过对《小姨多鹤》的分析,分析严歌苓作品对文学作品内在结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塑,表达了对战争文学“不站在单一的意识形态或国家民族的立场上,而是用文学的方式去处理人、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呼吁。

  “伟大的小说家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让你成功的,让你变成中国最伟大小说家的东西,甚至有可能让你变成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的东西,有没有可能从文明的意义上阻碍你成为更超时代的作家?”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如是提问。欧阳江河通过分享自己与严歌苓相似的人生经历,分析了对特殊生长环境对作家的馈赠与限制并进一步提出“文学的使命是在结束的地方开始”的观点。

       “校园是文学知识和文学流行最快传播的地方。“我能回到校园,和我的朋友们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做这件事,我感觉非常快乐。”严歌苓首先表达了成为驻校作家的喜悦之情;并借分享《扶桑》中扶桑的拒绝的深层原因——对基督教文化中以“救赎”为名而产生的的优越感的反感与思考,表达了希望通过此次与国内作家、学者、评论家交流的机会,减少误读,增进理解的意愿。


  据悉,此次严歌苓驻校,对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指导,履行作家导师的职责。同时,将有机会和全校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学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