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院举办第六期“谷水”学术沙龙 探讨科技支撑农业节水化

21.06.2020  18:01

本网讯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好这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总书记关心的农业节水化,应该如何用科技来支撑?农业节水化对提升国家粮食产能的潜力有多大?

 

为了深入探讨和回答这一时代命题, 6月20日,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特别组织了第六期“谷水”学术沙龙,以“科技支撑农业节水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为主题,邀请农业节水相关领域8位资深专家和6位青年学者就“如何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保障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理解和认识农业节水化?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产、少而精,提高附加值?如何实现农业节水化的技术与装备创新?农业水价改革和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以“未来我们有更多的水支撑粮食生产吗?”拉开本次学术沙龙序幕。他指出,单纯依靠扩大农业用水总量规模增加粮食产能是不可持续的,要提升我国粮食产能,务必要走习总书记提出的“农业节水化”道路。水资源短缺和区域灌溉用水增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破解农业适水发展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科技问题,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机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我国的“农业节水化”无论是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还是渠系水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康绍忠结合担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过程中的体会,谈到农业节水化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尚未形成,节水成本无人买单;土地分散经营模式限制了高效节水技术的应用;重建设、轻管理,节水工程标准低;缺乏经济、可靠、耐用、适应性广的先进实用技术;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建设滞后;缺乏变化环境下农业节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要破解这些瓶颈,康绍忠表示,要做好“四个转变”、“四个完善”:由单一节水灌溉技术向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高效节水向节水节肥节药一体化转变,由单一节水高产向节水提质增效转变,由重视节水面积数量向重视工程质量和效益转变;完善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完善节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李益农指出,现代灌区农业灌溉全过程的节水可以为“农业节水化”提供一把钥匙,实现“农业节水化”应建设数字灌区,以物联网为基础建立智能化灌溉驱动平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黄介生在解读“农业节水到底有多大空间?”这一问题中,提出要深入研究节水策略的区域适应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黄修桥认为,农业节水化的核心科技支撑可以概况为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节水抗旱品种选育、基于生物学原理的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理论、基于现代信息学的智慧灌溉技术、适水农业理论与新技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生态型灌区理论与技术、基于系统论的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水量水质调配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业节水装备与产品创新、现代农田建设技术与标准、综合管理节水技术及体制机制等九个方面。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名誉主席、大禹节水集团大禹研究院院长高占义结合PPP项目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强调应该搭好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转化之间的桥梁。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菁深入剖析了灌区水价改革和农民灌水、用水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副院长赵西宁详细阐述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业节水科技的独到见解;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处长杜森则强调了节水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普及、落地“双轮驱动”的重要性。

围绕管理政策、资金投入、科技支撑,康绍忠提出促进我国“农业节水化”的具体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农业节水化的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化行政首长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节水化的重视;建立农业节水化发展基金,形成农业节水化投资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节水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多要素深度融合的农业节水利益共同体,建立农业节水化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议尽快启动“农业节水化”科技创新专项。

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李云开、龚道枝、张宝忠、史良胜、徐俊增、陈震基于自己的科研和实践,分别在高效灌溉系统与装备设计应用、气候应变型旱作节水种植系统构建、农业节水化技术体系拓展、智慧节水灌区建设、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精准灌溉感知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农业节水化”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康绍忠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习总书记提出的农业节水化,不仅是对农业节水科研工作者的一种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节水技术的推广必须结合其实用性,倡导青年学者走出实验室,走向灌区、走向农场、走向农村,真正的将科学研究服务于人民,解决国家关心的、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康绍忠院士激昂慷慨的话语极大地鼓舞了农业水利工作者的士气,相信凭着“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百折不挠、共克时艰”的决心,我们必将在以科技支撑“农业节水化”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谷水如金’,我们致力于旱区节水、潜心研究,用好每一滴水;‘马燕同飞’,在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更要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流域健康。” 本次谷水学术沙龙的主持人,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杜太生教授说到: “我相信今天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每一位农业节水科技工作者都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浇地到浇作物,从节水灌溉到作物水肥一体化,从农业节水发展到今天的农业节水化,这是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新的时代要求,是‘节水优先’战略在现代农业上的系统体现,除了节水以外,我们更要考虑如何节肥、节药、节地、节能、节本、减排、增效。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希望我们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协同创新,为实现农业节水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贡献力量!

该次活动以线上腾讯会议方式展开,会议持续了3.5小时,因参会人数限制,很多单位以一个账号组织集体在线参会,在线参会人数一度达到会议容量上限的300人,会场等候区100多人在线等待。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全国农业节水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国国家气候与环境实验室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 

延伸阅读:

谷水”是西北内陆干旱区石羊河的古称,20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与武威市在石羊河流域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

「谷水如金」寓意西北内陆区严重缺水、水贵如金;实验站致力于旱区节水、潜心研究,用好每一滴水。

「马燕同飞」取自凉州擂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其中「马」代表现代农业的稳健发展之势,「燕」形容区域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同飞」寓意在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更要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流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