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仙农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中国通信学会学术新锐论坛成立大会成功召开

03.09.2016  03:34

  2016年8月27日,“纪念仙农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中国通信学会学术新锐论坛成立大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本次学术活动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承办。

  大会开幕式上,乔建永校长以“关注信息科技带来的‘大逻辑’”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首先感谢中国通信学会和在座的通信翘楚一直以来对北邮的信任和支持,北邮作为我国信息领域的排头兵,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通信理论、技术和产业的中流砥柱。接着,乔建永校长高度概括和评价了仙农的科学贡献,敏锐地提出了当下大数据时代被“大逻辑”遮蔽后产生了迷思现象。乔建永校长指出“科学体系的‘筋骨’是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用大大小小因果关系织成的一张大网。……‘大逻辑’以‘无形’的姿态淹没在计算机硬盘中,淹没在互联网中。以至于遮蔽了很多人的思想,如何迎接‘大逻辑’带来的挑战?我们责任重大。”

  中国通信学会衣雪青秘书长代表主办单位感谢北邮及参会院士及领导对大会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张兆田主任介绍了基金委信息学部最新的热点研究,期望广大老师多参加基金委的各项项目。北京邮电大学陈俊亮院士综述了仙农的贡献、学术价值及意义,介绍了我国通信理论技术发展和仙农的关系,强调了信息基础理论创新对我国通信产业领航世界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英海教授宣布中国通信学会学术新锐论坛正式成立,衣雪青秘书长、张兆田副主任为论坛的顾问委员代表、指导委员会委员代表、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代表、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席代表颁发了聘书。各委员都是我国通信行业各级人才队伍的杰出代表,期待各位执行委员会委员在前辈和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尽快开展相关工作,成为我国通信行业理论、技术及应用发展和突破的核心力量。

  大会的第二阶段是院士报告会。刘韵洁院士作了“未来网络发展趋势的思考”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软件定义网路和基于数据中心云架构重构网络的最新技术发展,探讨了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布局,给出了我国亟需突破的几大方向,最后殷切期望新锐论坛成员能够多创新多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尹浩院士作了“数学对通信技术发展的作用”主题报告,介绍了通信数学理论仙农定理的内涵和外延,展示了数学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陆建华院士作了“信息论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主题报告,回顾了信息与信息论的基础性问题,探讨了数据与大数据的困惑,给出了经典系统模型的尴尬,指出了比特处理的不足和新概念提出的重要,期望层次化思想能够解决通信理论面临的困境。院士们就各自关注的主题,向参会学者做了透彻、全面、深刻的介绍和探讨,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各种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

  在大会第三阶段的中国通信学会新锐论坛报告会上,张英海教授对新锐论坛成立表示了热烈的庆祝,寄语学术新锐们要开阔视野、拓展研究思路,产学研不仅要结合,还要与国家的发展路径锲合。天津大学马建国院长、大唐电信陈山枝副总裁、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杨义先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启晖教授,先后作了“研究方法论”、“创新驱动与5G移动通信发展”、“安全通论—刷新你的安全观”、“畅想认知信息论”等报告。陈巍、李赞、郭磊、陶梅霞、周亮、彭木根等联合主席围绕“通信与计算协同融合”主题,发表了各自观点,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克劳德·仙农教授是信息通信科学的一代宗师,是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本次会议以纪念仙农教授诞辰100周年为契机,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全面揭示了创新精神和学术精神的真谛,探讨了信息通信科技发展中的根本理论问题。同时,学术新锐论坛的成立,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发展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必将为我国信息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前,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教授会见了出席大会的陈俊亮院士、刘韵洁院士、尹浩院士、陆建华等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张兆田副主任、中国通信学会衣雪青秘书长、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陈山枝副总裁、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马建国院长等专家和领导。

附:乔建永校长在纪念仙农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中国通讯学会学术新锐论坛成立大会上的演讲

关注信息科技带来的“大逻辑”
乔建永  校长
(2016年8月27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术报告会,成立中国通信学会学术新锐论坛,共同纪念伟大的信息论奠基者仙农诞辰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向中国通信学会,向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仙农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在青年时期就职于贝尔电话实验室数学部。这一职位使得他能够用严格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通信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1948年,他发表了著名研究论文“通信中的数学原理”,“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起爆,震撼了科学界”,从而完成了信息论的奠基工作。回顾信息论的诞生过程,仙农成为信息论的奠基人未必是历史的必然,但那个时代诞生信息论却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理由是,信息论是众多科学成果的大交叉、大融合的结果,是人类科学的全面进步催生了信息论。大家可以看看当时的世界科技,首先在数学方面,概率论、数理统计、数理逻辑、运筹学,等等,获得快速发展,为信息论的诞生做好了充分的数学准备。再者,在工程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等,都在逐渐成熟,包括计算机的出现,都为信息论的诞生做好了技术准备。还有,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生物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为仙农的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养分。因此,六十八年前信息论的诞生是科学大交叉、大融合的结果,具有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今天,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空前提高,信息更是以几何倍增速度迅速扩张着。大数据、云计算、大科学,大科学工程,甚至出现了大统计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大”其实就是充分综合的含义。在这个“大”字当头的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更高,研究空间更为广阔,研究手段更为丰富。同时,这个“大”字当头的时代也给信息科技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量子通讯、太赫兹技术,等等。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未来网、天地一体化网络都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之中,等等。除了这些技术层面的挑战,我觉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我把它称为“大逻辑”挑战。

  大家知道,科学体系的“筋骨”是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用大大小小因果关系织成的一张大网。用于刻画因果关系的最精妙的逻辑论证模式是所谓的“亚里斯多德三段式论证”: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随着快速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表述越来越长,可能要占用几十个G,几百个G,几千个G,…..的计算机存储空间。任何一个自然人都无法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对其实现完整阅读。这就形成了“大逻辑”的不可见性!古人说,大象无形。现在,就是这种“大逻辑”以“无形”的姿态淹没在计算机硬盘中,淹没在互联网中。以至于遮蔽了很多人的思想,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在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更重要”的观点。这显然是“大逻辑”遮蔽后产生的一种迷思!这里面有科学问题,也有哲学问题,关系到科学体系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警惕。如何迎接“大逻辑”带来的挑战?规避这种迷思?信息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数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以上观点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未必全面,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学术报告会,预祝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媒体链接
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01/c1006-28684496.html
新浪网: http://edu.sina.com.cn/l/2016-08-30/doc-ifxvixeq07459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