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春季学期“读史读经典”精读书目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今年3至4月期间,围绕“读史读经典”项目发布的二十本精读史学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先后邀请多位名家教授,分别就《封建社会》《史通》《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历史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美的历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史学名著开展了七场导读讲解,引领同学们回归经典,接近名著。“读史读经典”项目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厚重”之才的重要使命。
北京大学历史系黄春高教授纵论《封建社会》
3月28日,本学期“读史读经典”精读书目首场讲座开讲,北京大学历史系黄春高教授为同学们纵论《封建社会》。黄春高教授对世界中古史长期以来有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且擅于在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授课。讲座伊始,他首先介绍了作者马克·布洛赫其人,并进一步拓展介绍了年鉴学派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得以了解《封建社会》这本著作的写作背景,随后他将书目分为五个部分讲解,生动详细。他介绍道:《封建社会》是马克·布洛赫研究封建社会的一部综合性巨著,也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经典”。讲座接近尾声时,黄春高教授还以诱导式的提问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讲座结束后,黄春高教授在嘉宾留言簿上留言:“信真理/信学术,望远/望近,爱己/爱人——与读史读经典共勉”。
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曹刚华副教授评说《史通》
4月1日,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曹刚华副教授为同学们评说《史通》。曹刚华教授认为,阅读《史通》,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所谓“历史”,是永远不可能再现的,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是经过史家书写的“相对的历史”。而在其中前赴后继的,即是史家的功夫所在,即“历史学”。中国的历史学早已有之,而中国研究历史学的学问,即史学理论,便要首推刘知几的《史通》。曹刚华教授点评道,刘知几在《史通》这一流传至今的史学理论经典中总结唐以前的史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同时他创建了史学批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史家“三长”(即才、学、识)。此外,刘知几在全书以旗帜鲜明的态度、尖锐泼辣的笔锋阐发了记史求真的准则,强调了关于史学宗旨的传统理念,提出一套历史编纂学的具体主张,特别主张史书编纂的规范化,这实际是官方集众修史的客观要求,因而对中国史学影响深远。
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回望《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4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郗戈副教授从时事、时局和大势这三个方面带领同学们深入理解《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其中,时事包括人物与事件两个方面。郗戈教授指出,马克思在第一时间追踪记录并分析和评述此次事件,他的材料来自英法报刊及私人书信,再加之他高超的叙事技巧,真实的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革命历史可分阶段进行总括,但“作为时事的历史”仍有它的局限性。郗戈教授在第二部分向同学们重点分析了当时的时局,指出政党要素、派别要素以及阶级结构,是理解时局的关键,政党之间的斗争和矛盾的实质是物质利益、生产关系的客观对抗性。围绕“阶级斗争本身是否是最根本的历史规律”这一问题,郗戈教授进一步阐释道,更为根本的是社会总体结构,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前两部分的铺垫下,郗戈教授结合相关史实的列举和对比,引导同学们学习看待革命发展的大势。
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导读《历史研究》
4月10日,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分析了《历史研究》的内容。文化形态史观又称历史形态学(Morphology of history),其揭示了文明诞生、生长、衰落和解体的规律性,正如论者所言:“这部著作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不小心做了哲学家的工作”,这部著作的出现更被称为“历史学的哥白尼革命”。紧接着,孟广林教授为大家解读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及局限性,指出其价值主要在于:第一,它在深层反思中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思想禁锢,打击了“种族中心论”和西方“历史统一”的错觉;第二,它建构了“挑战和迎战”互动模式的文化发展动力理论。而其局限之处主要有:第一是“英雄史观”,将普罗大众视为可有可无的力量;第二是“信仰决定论”,忽略了物质基础在文明之间挑战和迎战的作用。
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解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月15日,历史学院包伟民教授以总结和分析的方式引导同学理解和思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期间穿插了他对本书部分内容的一些看法,让同学们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本书。他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的缘由,接着他将全书分为四个要点,以本书的基本立场,皇权、集权以及社会阶层为线索,从本书所涉及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出发,为同学们解读本书。在解读的过程中,包伟民教授结合本书作者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和阶层特点,对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并提醒同学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要注意,任何学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都会带有自己的立场,要多进行对比和思考。
哲学院牛宏宝教授带你走过《美的历程》
4月22日,哲学院牛宏宝教授为同学们导读《美的历程》。牛宏宝教授先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从词源上介绍了“美学”与“美”的区别,以及中国“美学”的演进历程和在此期间诞生的重要代表人物。除了美学史的视角外,在解读本书时不可回避地要提到中国当代思想运动。牛宏宝教授介绍道,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被称为“新启蒙”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美学”唱了主角,涉及到“人的解放”的主题。出现这种思潮的原因,是由于人们从长期压抑中解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美的历程》也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产生,并在这次浪潮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牛宏宝教授从文化史的角度解读了本书,并以一系列的提问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牛宏宝教授希望大家从如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入手,做到“究中西之际,通古今之变”。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导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4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为同学们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下文简称《起源》)不仅是一部史学经典,更是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经典。”开场,张新教授便言简意赅地点评了此书的地位,读此书的意义不言而喻。张新教授为同学们总结了三点写作背景:一是《起源》的创作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二是《起源》的创作目的之一在于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资产阶级的国家理论;三是《起源》的创作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张新教授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起源》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进行了归纳,其内容主要包括“两种生产的理论”“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过程”“国家的起源和消失的必然性”等。
本学期“读史读经典”精读书目系列讲座正在继续开展,5至6月份将有更多精彩讲座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