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青年 | 左孝凡:扎根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08.12.2020  15:23

【编者按】今年,191名研究生荣获我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为展现国奖青年风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新闻中心特别推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专题报道,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争优的积极性,增强知农爱农意识,牢记强农兴农责任担当,努力奋斗,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左孝凡,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研究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在进入农大的一年里,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参与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课题项目。在2019-2020学年度,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累计发表CS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4篇。

秉承中国农业大学“责任、奉献、科学”的曲周精神,扎根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20年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左孝凡正追寻着一代代农大人的脚步,坚定地走在科研工作的道路上。

心无所恃,勇于挑战

2018年12月,左孝凡第一次来到人文与发展学院参加第二届乡村振兴论坛。那时候,就已经被学校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凭借着他对科研的兴趣和努力,2019年他如愿以偿通过博士入学考试,正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进入陆继霞教授团队开展贫困与不平等、环境与发展等议题的相关研究。

他在科研工作中一直都在挑战自己,以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为论文发表的最低标准。起初,他在科研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跨学科的他,始终无法适应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而发展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导师的指导、支持和鼓励下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论文写作及研究范式,经过大半年的论文写作、投稿和修改流程后,终于在2020年初发表了入学以来的第一篇论文。所以,他始终坚信一句话:“踩香蕉皮滑倒了就一定要爬起来继续踩,踩烂了就不滑了。”正是这份坚信,他在过去的一学年里又陆续发表了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动态前沿,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过去的一学年里累计参与全国性学术会议并进行口头汇报4次。其中,在中国人民大学首届“经英杯”全国高校学生经济论坛中荣获三等奖。

扎根乡村,不负韶华

他始终都坚守“重拾人文情怀,讲好发展故事”院训理念。在入学前的暑期,他便已加入导师团队开展的乡村田野调查活动,先后前往江西上饶、河南新乡、江西赣州、北京市郊等地区参与驻村调研工作。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人文与发展学院扎根乡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叶敬忠院长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非常重要,他不会让学院的任何一个学生没有田野调查的经费”。而正是叶院长的话,让他对农政变迁的议题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他在乡村的巨大变迁中用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着“弱者的世界”。

不仅如此,扎根乡村对于他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在江西上饶乡村垃圾分类具体实践的考察,他通过实地调查的积累帮助团队成功申请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城市垃圾分类与收费制度研究”,并形成工作论文1篇。他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兼顾生活,快乐科研

他始终认为科研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总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找到新的科研方向。课余时,经常可以在健身房、羽毛球馆等地方看到他的身影,他觉得运动不仅仅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舒缓压力并给科研工作带来新的灵感。当然,影视作品和游戏也是他必不可少的“减压神器”,每周他都会拿出一些时间与朋友、同学一同游戏。对他而言,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逢假期他总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他常说:“回家的旅途永远是愉悦和充满期待的。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他也会抽出时间参与社会活动,践行社会责任。作为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他,积极配合校党委、院党委及支部对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开展考察与培养工作。在疫情期间积极响应校党委、院党委的号召,在学院发起的“人发家书”活动中撰写公众号推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好确定的自己”,这份正能量既鼓励着他自己,也在鼓励着他人。

过去一年的成绩在他看来已经属于过去,现在的他期待着自己能够在陆继霞教授的指导下,继续在科研工作方面为团队、为学院、为学校贡献更多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