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及世文研讨课

31.12.2015  11:26

清华新闻网12月31日电 (通讯员 陆友陶 温寓桐 )12月18日,本学期第三次、总第12期“新人文讲座之世界文学与文化系列专场”讲座在三教举行,斯坦福大学教授孙朝奋应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邀请,为全校师生带来题为“汉语的词汇化:五种名词性结构”的讲座。

讲座现场。 陈湘静

讲座中,孙朝奋教授以亲切的沟通开场,回顾并介绍了围绕汉语“的”字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语料库的数据阐述了自己的解释。汉语中的高频词包括“的”、“一”、“了”、“是”、“我”等,其中“的”字的使用比例约占4%。“的”字作为名词性标记,能否用来处理长期困扰汉语语言学界的“词”和“短语”的分界问题,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孙朝奋教授简要分析了合成词的发展历程,指出名词合成词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由两个概念到一个概念”的历程(如,驾驶员的执照-驾驶执照-驾照),“的”字逐渐被省去。

若将这些复合词再与相应的短语比较,会发现“特指”与“泛指”的区别(如“中国银行”与“中国的银行”)。孙教授由此提出,名词性“的”的使用在汉语中划分了“词”与“短语”的界线,他总结出汉语中六种名词构式并将他们表示在词与短语的连续体上,越接近词的构式,对“的”的容忍度就越低,而越接近短语的构式,对“的”的容忍度就越高。整体来看,由词到短语的连续体反映出由特指到泛指的变化。

讲座引发听众积极提问、讨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讲座由外文系杨小璐教授主持。

【又讯】(通讯员 温寓桐 北园 )12月21日和22日,由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外文系主办的世界人文研讨课迎来本学期第三场、总第12期讲座。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分别以“词汇化和语法化”和“汉语中‘把字句’的构式化过程”为题和师生们进行了两场讨论。

世文研讨课现场。 陈湘静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师生参与了讨论,大家举出各类语例探讨和验证这一理论,现场气氛热烈。孙教授的讲座将汉语词汇、结构的演变和构建置于世界语言演变和发展的版图之中,增进了与会者对语言的演变、语言共性和汉语特性的了解。

供稿:世界文学研究院 编辑:田 心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