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春华秋实”学生书画作品展
2月8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主图书馆大厅汇集了一批中国传统书画的“粉丝”,参加由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春华秋实”学生书画作品展开幕式。这所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芬兰最高学府的主图书馆坐落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历史街区,是整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典范,而在这里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尚属首次。
开幕式上,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陈玉文(Julie Chen)、中方院长王红、书画课授课教师李新生、孔子学院学生、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主管人员及各界嘉宾出席,共同见证孔子学院中国书画课结出的累累硕果。
“春华”:孔院连续多年开设中国传统书画课程
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创建于2007年,是芬兰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第二年,孔子学院就开设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课程,如今已走过了将近十个年头。学生群体除了在读的大学生,更是涵盖了大学学者、商务人士,甚至退休的老人。
孔子学院的书画课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中国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与研究上,而不只是简单的技法学习,这与当地的成人教育及老年大学有很大不同。在短短的一学期或一年的课程中,通过对中国书法和绘画史的讲解,笔墨造型的训练,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介绍,为学生们在中国艺术上打开窗口,引领其进入更加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世界。
李新生是芬兰当地知名的中国书画艺术家,移居海外多年的他拥有中、英、芬三国语言教学的能力,自2014年春季受聘孔子学院开课以来,他的书法和绘画课从来都是“爆满”的状态。
李新生表示,他在书画的教学上绝不仅仅注重技法的练习,而是把中国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用精妙的笔墨在宣纸上抒发情感,歌颂生命之律动,描绘自然之妙有。
“正所谓‘书为心画,言为心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书画家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只有有了深厚的学养,对于传统有了很好的继承,才会有高的境界和格调。”李新生介绍道。
从感受新石器时期的陶文符号,到临摹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文字,从西周青铜铭文和春秋战国石鼓文的学习,到深入了解小篆、隶书和草书,芬兰学生在孔院的书法课堂上“穿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时空,领略不同时期的华夏文明。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李新生还自己用牛骨制作了甲骨文的标本,让同学们亲手触摸,体会在甲骨上用刀刻写的感受,想象三千年前古圣先贤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而在绘画课上,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与传统绘画艺术得以结合阐释,并在与西方绘画的对比中,学生逐渐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李新生介绍说,西方的表达是热烈而直白的,中国人的表达是含蓄、深沉而意境深远的。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静下来,感悟自然、宁静、简远、和谐的中国艺术之魂。
“收获”:学生书画作品绽放北欧雪国
虽然只有半年到一年的学习时间,学生们依然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此次书画展览从一百多幅作品中精选出26幅,都是近几年学生们在孔子学院开设的中国书画课上的成果。
这其中,书法作品包括了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唐代楷书的临摹和创作,中国画作品主要以写意花鸟画为主。
展览中有的作品在笔墨运用、整体构图、物象造型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甚至一些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都感到惊叹不已,不敢相信这些作品来自初学书画的外国学生之手。
兰永霏(Henriika Salmi)是一位芬兰学生,她学习中国文化多年,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一直参加孔子学院的书法和绘画课程,这次展览也有多幅作品入选。因为书法中经常会写古典诗词,又激发了她学习古诗的热情。在2月7日赫尔辛基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届“欢乐春节” 庙会中,兰永霏还作为主持人,在舞台上用中芬双语向上万名赫尔辛基市民介绍中国文化。
芬兰人的性格沉稳,喜欢安静。一位名叫樱(Kirsi)的芬兰学生,就领悟到了“静极生慧”的道理,平时画画安详平和,从容不迫。她同时还把中国画的思想和技法融入到火花的制作上,已有很多人收藏她的火花作品,在她的影响下她的父母也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一次课上,李新生讲授中国美术史,讲到了关于敦煌的故事。从敦煌文物的流失,到壁画的发现,学生们深深沉醉其中。其中一位学生就深深地迷上了敦煌壁画,一有机会就和老师探讨历史和宗教在敦煌壁画中的重要影响,并且开始翻阅大量关于壁画的书籍图录,甚至决定将中国壁画作为他的未来研究方向。
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红在开幕式上说:“在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后就能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为孔院的学生们感到骄傲。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芬兰人能了解和欣赏中国书画,以及学习背后的中国历史文化,让东西方的文明在芬兰得以碰撞和汇聚。”
春华秋实,桃李春风。就这样,孔子学院以书画课程作为窗口,在雪国芬兰播下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种子,不断生根开花,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