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讲授沈从文后半生的文物研究

12.06.2015  20:22

6月10日下午,题为“章服之实”的沈从文系列讲座之第八场在公教二楼2102举办,黄子平教授为现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讲演。本场讲座主要从“工艺美术融入生命”、“杂文物研究”、“抒情的考古学”三个方面来呈现沈从文后半生的文物研究工作以及蕴藏其中的生命哲学。

在第一部分中,黄教授认为40年代末开始沈从文实现了从文学到文物的“越界”,尤其是服饰研究,成为沈从文考察人的身体与世界之边界的实践。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学历史的地方》一文中曾将工艺研究看做“鉴赏人类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方式,进而从中挖掘生命和智慧。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一文中,沈从文认为工艺美术锻炼自我拥有“制作者的心”,能够融汇勤劳、愿望和热情等生命力量。黄子平教授认为,这些包含了沈从文在新的环境中新的生命挣扎形式,能使其重新平衡自我、他人和生命。

在第二部分,黄子平教授详细论述了沈从文杂文物研究的情况。沈从文对于服饰研究产生过极大的自信,认为服饰研究与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相通性,力图为世界文化研究做出贡献。在《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一文中他批判“专家式”鉴定文物的方法,尤其是“帝王题签”、“流传有绪”和“名家鉴定”。此外,他并不认同从欧美引进的纯粹理性传统的科学考古学。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常识远比专家得力”的论述,用做学问的方法带入新的学问中,主张对于文物进行重新评估。沈从文还提出具体研究文物的新思路:一是图文互证法,即“以图像为主结合文献进行比较探索、综合分析的方法”打开更多的历史解释空间,沈从文在考察古深衣制度中的“”以及弋射的矰缴时就进行了积极实践;二是器物断代法,他在《扇子应用进展》一文就将历代各式各样扇子按年代顺序排列起来,进而说明具体名称、特点和使用年代。

在第三部分,黄子平教授借鉴了汪曾祺对于沈从文文物研究的评价,即“抒情考古学”,指出沈从文在考察“”的同时观察的是人的智慧、创造、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力。黄子平教授认为沈从文的文物研究还成功地将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结合,这正是文物工作和文学创作方法的相通之处。因此,沈从文的文物研究著作和小说《长河》都能体现出这样的特质:内容虽有连续性,有长篇之规模,但解释说明上缺少统一性,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黄子平教授指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物考察,沈从文关注的始终是人事的“常和变”,他始终是一个顽强的生命的实践者,因此沈从文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在明显的断裂中有着明显的连续性。

在提问环节中,关于研究沈从文后半生的初衷、40年代末出现的人生断裂本身给沈从文带来的人生意义等问题,黄子平教授和现场学生进行了交流。至此,本场讲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