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教授解读沈从文 看“一个乡下人在城里”

10.05.2015  17:07

5月6日下午,黄子平教授“沈从文八讲”系列讲座第四讲“一个乡下人在城里”于公共教学二楼2102教室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俊杰,文学院院长孙郁,文学院党委书记朱冠明等到讲座现场问候黄子平教授,并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本场讲座。

黄子平教授在文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已有三年,在期满之际他为校内外师生带来“沈从文八讲”系列讲座,分享他关于沈从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前几场讲座,黄子平教授就“沈从文的意义”、“湘西世界”、“原始情欲”等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了其研究成功和体会,而此次主题名为“一个乡下人在城里”,以地域为脉络展现沈从文这位“乡下人”的创作。

本场讲座中,黄子平教授从“北京的文学青年”、“上海的职业作家”、“边界、划界、越界”三个方面讲述了沈从文由乡村进入城市的生活背景和文学活动,展示了来自湖南湘西的沈从文由20世纪20年代北京时期的文学青年到30年代上海时期的职业作家的身份转变。其背后逐步确认了对于“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并深刻体现在沈从文丰富的文学创作中,黄子平教授将之称为“边界写作”。他指出沈从文的创作一直着力于车站、渡口等这些具有边界意味的地方,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审视城市社会,而同时,沈从文的边城之地并非一个封闭独立、尚未开发的地方,它本身便是世界的一隅,在我们认识到它之前,它已经被编进了世界结构之内。实际上,沈从文在写作中对于湘西世界的呈现也经历了一个从牧歌式到传奇式的变迁,这正是上海、济南等城市经验对于沈从文组织、呈现情感和欲望形式带来的影响。

在分析了“边界”之于沈从文的意义之后,黄子平教授联系了巴赫金的边界理论,表明“人整个地生存在边界上”,并指出“边界”是沈从文研究的一个有力切入点。

讲座的最后,黄子平教授又一一回答了关于语言价位、青春话语以及商业对写作的冲击等内容的现场提问,为大家对沈从文的新思考、再解读都带来了很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