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在家都能说了算,出来都能干得赞!

14.04.2015  11:25

 

高碑店村的女村民积极发放宣传自家商铺的广告单。

 

  在北京,有个村庄叫高碑店,村里女干部占到近70%,女党员占到一大半,村里文化活动98%都是女性在参与,这里的女人爱工作、想工作、能投入——

  ■ 本报记者 周韵曦

  北京,距离天安门大约8公里、城乡接合部的位置,有个村庄叫高碑店村。昔日,高碑店村曾被叫做“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十几年后,竟然变成了“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2007年2月,由158万市民网上投票、历时半年选出的“北京十大最美乡村”揭晓,凭借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朝阳区高碑店村名列榜首。然而走进高碑店村,在高碑店村声名远扬的背后,人们还津津乐道着高碑店村的女人们:高碑店村的女人们真厉害!

  高碑店村的女人们为什么那么厉害?她们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发挥能力特长?近日,记者走进高碑店村,一探究竟。

   三个女人一台戏

  高碑店的女人为什么这么厉害?在高碑店村西社区书记刘新看来,因为高碑店村是个“比较特殊的地儿”。1991年,刘新从河北高碑店嫁到北京高碑店村,嫁进来后,刘新却对这个村子充满了困惑:北京为什么有这样的地儿呢?

  刘新是骑着自行车进的村,眼看着这个紧邻北京城的村子“不修边幅”的颓败景象,特别是眼看着村外是刚刚建成的高速路、高架桥的日益繁荣现代的北京城,村里却是垃圾遍地、尘土飞扬,这样的强烈反差,让刘新心里一时也没了底。

  但从那时起刘新便注意到,女人在高碑店村的地位很高。“那时候村里女人也能干,但就是在家里,不凸显。那时,谁家过得好大家都会说:他家娶了个好媳妇。”

  高碑店村的女人真正走到台前,还要从2002年支芬书记走马上任说起。“2002年5月,正在高碑店乡兴隆公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我被调到高碑店村任党总支书记。当时高碑店村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回忆道:“在兴隆公园奋斗了两年,刚刚扭亏为盈,现在又要去迎接新的挑战,结果会怎样呢?一个外村人,村民们会接受我、信任我吗?”

  对于高碑店村来说,女性能当一把手,支芬还是第一个。对于这个48岁的女书记,起初村民并不看好。“一与村民见面,就有人放话说:‘这个女书记干不长,最多三个月’。”然而支芬却说:“我人来了,心也来了,我会全身心扑在高碑店。”13年如一日,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村总支书记、村主任、村总支副书记和村经联社社长这四个职位出于其在村庄发展中的重要性,被当地人称为“四巨头”。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支芬来到高碑店村任职后,高碑店村的“四巨头”有三位都是女人。

  支芬告诉记者,“我刚来的时候,有人跟我说去高碑店村可要小心,村主任和副书记都是女人,加上你,三个女人一台戏,不好唱。”

  历史证明,高碑店的三个女人确实唱了一台戏。“村主任张月兰急性子,干事麻利,遇事准是她第一个往前冲。村总支副书记褚连清是特别好的‘黏合剂’。她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合唱’不‘独唱’、到位不越位。有这两位本村女人给我撑着,这台戏要是唱不好,那才是对不起大伙儿呢。”

  但女人要唱好戏,确实需要男同志的支持。“如果没有男同志做坚强后盾,女人这台戏唱不好。”支芬说。

  如何让男人支持女人工作,支芬有着深刻体验:“对人对事要公平,对工作要积极肯干。”她告诉记者,她给高碑店村干部制定的工作标准是“谋事不争权,工作不旁观,补台不拆台,团结加实干”,这就意味着“谁做主没关系,主要是把高碑店的日子做好”。

  支芬上任后组织的第一次村干部集体会议定于早上八点整,但八点半人还没到齐,如此懒散的工作作风,让支芬看出了村子的症结所在。她有魄力地决定:“今天的会议取消,明天早上提前5分钟开会,不得有误!”第二天一大早,提前了5分钟召开的会议竟然没有一人缺席。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整治环境、修复灌渠、发展产业、新村房屋改造……以支芬带头的女干部们以女人特有的持家之道,打造出一个和谐大家庭。

   当家做主说了算

  “高碑店村的女人,在家里都能说了算,出来都能干,这是高碑店的一个特色。”新任村委会副主任张丽告诉记者,村里干活的基本都是女人,村里的文化活动98%是女性在参与,“不管走到哪儿,村里展示的都是女性形象。”

  “村里要改造,先掌握村里政策的都是女人。改不改造,怎么改造,女人在家里都有话语权。”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家改造,我和我婆婆就拿主意了。”

  确如张丽所说,高碑店村全体干部56人,女干部占到近70%。300多名党员中,女党员占到一大半。再加上各种以妇女为主力的协会,她们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而前提正是:她们能当家做主说了算。

  “从小家来说,女人都想把自己家的日子过好。从大家来说,更想把全村人的日子过好。”在支芬看来,女人有多重性:既是孩子的母亲,又是长辈的媳妇、女儿,这就意味着上要照顾好老、下要照顾好小,还要把日子过好。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做村里工作,“高碑店村的女人们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挺身而出,并用她们博大的胸怀,对每个村民的呵护都如同照顾家人一样。”

  高碑店村里有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自然形成的街,专卖古典家具。经过反复调研,支芬决定把发展古典家具特色产业作为一个突破口,希望能恢复元代高碑店村那种商贾云集的盛况。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大胆投资100多万元,对原有的古家具一条街进行升级改造。

  要致富,就先从治理环境着手,这项重任包括垃圾清运、治理污河、迁坟拆房等。为此,村委会制定了定点倒垃圾的制度,培养村民讲卫生的习惯。同时,三姐妹挨家挨户做工作,做通涉及拆除搭建132间房屋及迁墓平坟393座的几百个群众的思想工作。

  刘新告诉记者,当时,很多男村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女同志做起来试试。前期很多事宜也确实要有女性参与,比如清理堆土堆料这种简单的劳动,需要全村参与,而一些男村民却觉得:村级发展不解决缺钱问题,却去整治各家各户环境这种小事,貌似偏了题。但女人却率先行动了起来。“高碑店村的女人正是从参与小事开始,到逐渐成为现在的主力军。”支芬说道。

  环境治理工作的成功换来了灌渠清澈。而更难的还在后头:新村改造老房翻建。“那时候我们选拔干部有条标准:女同志要当不了家,也甭在村里当干部。”支芬告诉记者,拆房时,女干部带头回家,5天之内把家搬走,把房子拆了,“如果当不了家,工作就没法干。”

  为了进一步达成公正公平,自2007年始,支芬在村里成立了 “老干部协会”“和事佬协会”“巧媳妇协会”“民艺文体协会”和“古典家具协会”五个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达到“村民自治”,有事大家共同商议。

  “正是在村子的一步步发展中,女性靠着一股子韧劲儿牵头干了很多正确的事,慢慢地我们发现,老百姓开始知道感恩,并且是从尊重妇女开始的。”刘新说。

   助推女性创业奉献新村

  如今走进高碑店村,每家每户灰墙青瓦、古典大气的三层楼房首先映入眼帘。村里环境干净整洁,和13年前相比,村容焕然一新。而高碑店村的古典家具一条街,更是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追求生活品质的“雅士”的目光。

  “只要有就业、创业需求,村里就大力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女性,只要有想法就支持。”支芬告诉记者,村里针对商户的“一条龙”服务,让很多在这里创业、谋生的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涌现出很多能干、有勇气的女性。

  鲁韵世纪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段秀花告诉记者,这条街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她正是其中之一。

  为了生存,祖籍山东的段秀花一直靠收旧货、修旧家具养活一家人。1995年,她辗转天津等地来到高碑店村,为的是这里行情不错的古典家具市场。一番考察后她动身前往。

  从小规模生意到自己加工、雇人,一步步从个体户到发展成为有限公司,白手起家的段秀花通过十几年的奋斗和沉淀,成功实现了“从刚开始进门就是床,到现在北京有车有房”的华丽转变。

  支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传承好高碑店已有的工作,让新村发展更上一层楼,村里的女人“不光现在要当好家,将来还要当好家”。

  “女人也能干、也想干、也敢干。”看到高碑店村的女人都走出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高碑店村党群办公室工作人员邱君亭直言,高碑店村的女人们改变了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这里的女人爱工作、想工作、很投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绝对超乎我的意料。我服!”

 

编辑: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