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双奥之城” 建议打造可拆卸式场馆
2022年冬奥会将在京张两地拉开帷幕,冬奥会话题是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有委员建议,冬季运动有其局限性,可能出现“一年能有多半年闲”的状态,所以在建设之初,就应该做好降低建设成本、服务成本的预算。比如打造可拆卸式场馆,或多功能场馆,减少“高大上”的建筑。
建立完善滑雪场设施地方标准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中国体育场馆研究专家霍建新委员今年带来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滑雪项目场地设施地方标准,助推北京冬奥会》的提案。
霍建新委员说,随着北京申冬奥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滑雪运动的热情,节假日各大雪场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但也暴露出了设备老化、疏导人员不足、部分区域过道狭窄、缓冲区积雪融化结冰等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除了监管不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滑雪项目场地设施相关规范、标准缺失。部分已有规范、标准中存在陈旧、落后的问题。
霍建新委员表示,为了普及冰雪运动,北京可以加快建设或改建一批小型的、适合群众使用的滑雪场地。群众性的滑雪项目场地对场地要求虽不像竞技体育场地那么严格,但是对于场地尺寸、场地四周缓冲区尺寸、雪层厚度、着陆坡度等还是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出更加细化的标准是当务之急。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要承办城市,应该承担起建立和完善滑雪项目场地设施标准的重要任务。
为了避免赛后场馆遗产浪费,霍建新委员还建议,提前规划场馆的多元化利用等。他举例说,芝加哥的篮球馆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转场,第二天承接冰球比赛。对于场馆的多元化利用,可以提前设计规划。比如打造可拆卸式场馆,或多功能场馆。
普及冰雪运动为赛后场馆升温
曾执导过《一个人的奥运》等诸多体育题材影片的政协委员王浙滨,对冬季冰雪运动充满感情。她建议利用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开幕前这6年时间,抓紧宣传、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冰雪运动形成热潮,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才会升温,也为市民的冬季体育锻炼增添了一大类别。”
王委员建议,可先从冰球、速滑、冰壶等竞技性冰上运动发展起来,竞技性运动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参与热情。
运用冷资源要注重节能
冬奥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场馆区的“冷”和生活区的“热”。对于一冷一热的供应,国际上的传统做法是单独制冷和单独制热,这样均需消耗较高能源。
北京二商集团西郊食品冷冻厂厂长唐俊杰委员建议,冬奥会可以开创性地将制冷和制热结合起来,将制冷产生的热用于制热上,实现冷热资源联动,以大大节省成本。她建议建立燃料(如天然气等)、电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案,特别是充分利用张家口地区的风能资源。
她还建议,冬奥组委在为新建、改建的冰雪运动场馆采购工业制冷装置、商用制冷设备、空调用设备时注重节能。利用大数据监测节能状况,为冬奥会之后在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地区全面实施设备节能起到示范作用。
冬奥会期间的大型制冷、制冰、制雪设备如何避免只一次性使用?唐俊杰委员建议可以通过转移、分拆的方式应用于小型冰雪场馆作为常规制冷设备等用途,走可持续使用模式。
无障碍通道需真正“绿色”
“你问,无障碍通道在哪里,工作人员大手一挥,起码得绕上15分钟才能找到。”坐在轮椅上的刘岩委员说,这样的情况她在北京许多大型场馆都遇到过。这些场馆虽然设计了无障碍绿色通道,却难以实现真的“绿色”。她建议冬奥会场馆建设一定要注意细节,比如,残疾人进出门应该设在明显、便捷的位置。
刘岩委员以自己每日出行遇到的情况提出了具体建议,“轮椅坡道的坡度一定要符合国际标准。”刘委员说,有些场馆虽然建了坡道,但设计不合理,残障人士无法靠着自己的力量滑行上去,或不能保障安全性。(金可 李洋 董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