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青年|杜欣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编者按】今年,我校157名本科生荣获最高荣誉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也表现突出。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展现青年学子爱国爱校意识、感恩励志精神、青春奋斗风采,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新闻中心特别推出“2020国奖青年”专题,希望全校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拼搏奋斗,努力发展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杜欣然,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9-2020学年GPA4.0,学习成绩排名1/51、综合测评排名1/51。曾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中国农业大学兴农杯一等奖等荣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期刊文章1篇。行而不辍,逐梦不止,杜欣然正以踏实的态度、无畏的精神和蓬勃的朝气谱写着灿烂无悔的青春。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在学习这件事上,大家的方法和心得多种多样,也因人而异。杜欣然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学当勤问。古人云:“不思,故无感;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学知识、搞研究,只有不盲从,不人云亦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长才干、学知识。杜欣然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进行自省自问,她认为这是对自己思路的一种引导。倘若自问而不得,她也会跑去求助老师,“我的老师们就是我学业上的领路人,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还记得其中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如果学生都没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也常以此话规诫自己,明白了提得出好问题是领悟进益的第一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在科研项目方面,杜欣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创新项目。她分享到,刚刚接触科研时,也因为这是一个未曾涉足的领域,而一头雾水。但在其导师庞慧慧老师的悉心指引下,她慢慢地开始有所长进。“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刚入门的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突破,人人都可以有所领悟。”
在研究阶段,她也曾无数次地遇到困难,导致项目无法推进。但她从不轻言放弃,主动在课程外及假期的时间里不断演算、尝试,最终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当研究停滞不前时,我有些不得章法甚至有些焦躁。我的导师了解情况后,几次约我详谈,帮我开阔思路、出谋划策。最终我们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改进了自己的模型,一切变得柳暗花明。可见做学问也要懂得变通,谋求变化。穷则变,变则通,柳暗花明是科研途中最令人欣喜的收获。”凭借着一番不言放弃的劲头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杜欣然增长了学术能力,磨砺了创新精神,并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期刊文章。可知,做学问就要始终做到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周密地思索,明确地判别,切实地践行,并且怀揣着严谨与敬畏之心,以此在科研道路上窥得一二。
均衡全面,自律自立
除了学业科研,杜欣然还积极服务同学、服务集体。她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带领班集体获得了“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还记得当初评选优秀班集体时,所有班委、同学还有班主任陈静老师,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地准备答辩材料、谋划讲演思路。那样的氛围和凝聚感是一个集体最重要也最难得的东西。”此外,她多次作为队长带领团队进行社会实践,并获得北京市级社会实践优秀小队的称号。
当被问到如何平衡安排学习、科研和工作时,杜欣然认为,大学是实现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平台,学什么、做什么全凭个人安排。我们要在保证充实的同时讲究平衡,统筹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事情一多,总有个先后主次之分。紧急必要的事情立马去做,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见缝插针地抽空就做,时间充裕且需要细致的工作有条不紊地慢慢做。杜欣然还说到,在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期间,学院辅导员张玲老师曾与她分享过一句话令她受益匪浅,“学习、工作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倘若两腿一长一短,定然走得坎坎坷坷。只有双腿协调并进,才能行稳致远。”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杜欣然始终将成人成才的道路看作是一场跬步千里的马拉松。她明白人生不能一蹴而就,且学且行方得始终。她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希望我们都能心存家国,脚踏实地,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个人的理想价值结合起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展现出新时代农大青年的力量与激情!